第七章 义和拳进京前的疯狂(第8/8页)
当然,慈禧也知道,虽然她一次次发布严旨,但只把眼睛盯着北京城内的这些军队是没有用的,禁旅八旗说到底是受端王集团操纵,在京城内外“人心浮动”之际,即使能够调动他们,他们会不会那么坚决彻底地执行任务慈禧是可很怀疑的,慈禧能够迅速调动的自然是武卫军。
在5月29日这天,荣禄也迅速“销假”上朝,不知道慈禧有没有派个人去“探视”一下他的病情。一旦拳民进京,与端王那伙人将不再是里应外合,而是亲密结合,慈禧的权位无疑将受到严重威胁!荣禄说到底也是一条线的蚂蚱,他没有理由再躲下去了,也是被端王他们逼出山的。于是荣禄不仅迅速上朝,还连上七道奏折,坚决要求动用武力“剿匪”,在朝廷中营造剿匪的氛围。
慈禧调动了荣禄的亲兵队——武卫军中军,由荣禄部将、武卫军中军提督孙万林率领其中一部,迅速开拔前往“剿匪”。当然,只调动中军是无法将拳民一举消灭的,慈禧心目中还有一个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最佳人选,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抗日”名将——聂士成。
由于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色,战后聂士成被授予直隶提督(直隶军分区司令)之职,直隶提督对直隶淮军、练军和绿营也有统率之权,并且在级别上和直隶总督也是平级的(从一品)。只是提督是武职,而总督是文职,朝廷一向是“以文御武”的(防止武将造反),所以聂士成和裕禄虽然级别相同,但他要受到裕禄的节制。
而后来荣禄组建武卫军时,聂士成统领的那支跟他打过甲午战争的老淮军部队,被整编成为武卫军前军,聂士成也兼任了武卫军前军统领。慈禧看中的,正是这支前军部队。在慈禧的命令下,武卫军前军从天津芦台驻地开拔,一部分推进到芦保、津芦线,保护和修复这两条重要的铁路,而另外一部分(马队步队三营及炮兵一哨),则由聂士成亲自率领,乘夜车前往丰台与中军会合剿匪!
当然,还有另外一路大军,这就是之前派出的直隶淮军和练军,仍然由裕禄率领前往会合。
三路大军的士兵们个个荷枪实弹,向着指定地点推进,而拳民们自然要阻截大军的到来,他们在大军前军的路上,设置路障,攻击士兵,而最厉害的仍然是那一招——破坏铁路,从天津出发的前军前进受阻!
6月2日,经过紧急会商,荣禄、裕禄和聂士成决定改变原有方案,采用新的行军路线:“一由东安(今廊坊)赴永固至涿州、自北而南,一由津(天津)取道文(文安)、霸(州)、雄(县)一道至省(当时的直隶省城保定),自南而北;联合已扎涞(水)、定(州)之营,三路兜截!”(裕禄:《复总署电》)
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方案,它绕开了铁路,分三路进剿,先截断丰台义和拳的后路,然后再将他们一举歼灭。这也是慈禧第一次调动武卫军剿匪,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虽然此时拳民逼近北京,但洋人的军舰也已开到大沽口外海,进行军演示威(后详),慈禧把聂士成前军调来“剿匪”,不惜连国防力量也用上了!
多年来,从最初选秀入宫的懵懂少女,到后来把跟自己争宠的女人斗得死的死、残的残,再到后来战胜众多觊觎皇权的对手实行垂帘听政和临朝训政,不断经历残酷的权斗已经使得慈禧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权谋高手。无论局势多危急,情况多复杂,慈禧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掌握主动权!
她不会等到拳民进京了再去采取措施,到那时,这支生力军掌握在端王集团的手里,他们会不会向慈禧逼宫,逼她废立,然后逼她交权,朝中那些大臣会不会倒向端王集团,完全就是别人说了算了。这是慈禧最担心的,她不会等到被人刀架脖子之后再去磨刀,而是当别人还只有动刀子的念头之时,她的刀就已经开始磨了。她也顾不得朝廷“教化”的面目,顾不得在京畿重地造成大规模流血,顾不得在史书上留下千秋万代的骂名,在权力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之时,慈禧杀机毕现,只等她一声令下,北京的城墙之外即将血流成河,拳民即将被一举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