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第8/8页)

很显然,在这种三权分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关键的:议员是大家选出来的,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让大家放心的,但为了让大家彻底放心,从源头上放心,还必须以民主的程序制定和通过今后一切法律都不能违反的“母法”,也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要“把制度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就是宪法。宪法的出台过程是极其独立的,在政党比较多的国家,尤其不能受到党派的干扰与控制,不能受某一政党的控制,它由议会或者专门选举出的“制宪委员会”制定并通过,甚至有的国家还需要全民公决才能通过。不仅如此,虽然宪法是宪政的标志之一,但有宪法也未必一定有宪政,还必须实现宪法的司法化。所谓宪法的司法化,就是对任何颁布的法律、个人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裁定——只有这样,才符合“对任何权力都保持警惕,一切权力都必须是有限的”的宪政价值观,也才能让大家最后放心。

好吧,在老袁编书的同时,大清两路考察团也在国外加紧考察学习,他们可以说是一路顺风顺水。载泽亲率的这一路是主要考察日本、英国和法国,抵达东京之后,睦仁派出了日本“国宝”级人物、刚刚成为日俄战争最大功臣的东乡平八郎前往车站迎接,另一位“国宝”伊藤博文亲自负责传授明治维新的经验。到了农历大年三十这天,睦仁亲自在皇宫接见了考察团成员,估计双方还在一起吃了个年夜饭。到了英国,英国女王也是亲自出来接见,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授予载泽荣誉博士学位;法国人也不甘落后,总统带着自己的老婆,陪着载泽等人爬上了埃菲尔铁塔,累得气喘吁吁。

在另一路,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样在大年三十这天接见了考察团成员,甚至还给光绪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在德国,德国皇帝带着皇太子亲自请考察团吃家宴,至于比利时、丹麦、瑞士、荷兰这些原本不在考察计划之内的小国,当他们听说大清考察团来到之后,争先恐后地邀请考察团前往,诸位大人啊,你们即使不来考察,来转转也行啊,风车看过了吗?

对于洋大人们的热情,载泽等人自然是清楚原因的,谁也不会放过成为大清改革老师的机会,以便将来在大清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市场开发权。但这毕竟是鸦片战争以来,洋人世界首次集体对大清友好,载泽等人感觉十分受用,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

而随着考察学习的深入,载泽等人慢慢变得不爽了。英国这样的国家,国土面积不及大清一个省,因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立宪国家,就成了“日不落帝国”,日本这样的小国还战胜了强大的俄国,朝廷真的不需要改变吗?说到底,西方国家虽然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但骨子里正是因为没有把大清当成同等级别的国家,他们的集体客气,正是集体认为大清还不是处于世界潮流体系里的国家,才会对考察团如此破格礼遇,否则,他们是不会如此花费心思的,只会按照正常的外交礼仪来办。

大清确实需要强大啊,确实需要去加紧融入世界潮流,坚定地推进立宪改革!

这是载泽和所有考察团成员最后的认识,虽然和大清大部分的人一样,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宪政的“价值观”上,也是从大清需要“救亡”的国情出发,在意的恰恰是宪政能够带来的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那些副产品,但这毕竟已经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认识了。鸦片战争轰开了大清国门,也将大清拖入世界,从此“救亡”和“改革”一直是大清最重要的两大主题,但救亡一直是压倒改革的,改革只是手段,救亡才是目的。正是因为救亡这口气一直在所有人心里憋着,改革才可以在起落反复之后一直推定下去。载泽已经决定,回国之后,他将从“救亡”“保大清”的角度想尽一切办法使慈禧下定决心推动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