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知行合一的真谛:东乡平八郎如何判断波罗的海舰队航向(第5/12页)
现在,大家发现,比东乡平八郎资历更“老”、更有可能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长官人选还有不少,东乡平八郎能担此重任吗?要求撤换东乡平八郎的意见已经报告,上报给了睦仁。
睦仁当即表示:东乡平八郎不能换!
跟上次不同意撤换乃木希典不同,睦仁这次没有发火,也没有给出理由,上次不同意换乃木希典好歹还发了个火,这次连火都没发,大家也就知道厉害了,说明在睦仁的心目中,东乡平八郎确实是不能换的,谁也就没有再提反对意见。
东乡平八郎专程到东京,觐见睦仁,睦仁询问他对与波罗的海舰队作战是否有把握,面对睦仁和满朝的元老、大臣,东乡平八郎平静地回答:“臣一定全歼波罗的海舰队!”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伊藤博文等人大吃一惊,这并不是他们印象中的东乡平八郎,平时的东乡平八郎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不是很少说大话,是连话都很少说,总是一副沉默寡言不知道在想啥的样子,更别说把话说死。现在却一反常态,直接当着天皇和这么多人的面立下军令状。大战在即,并无戏言,如果东乡平八郎将来完不成,甚至只要让一两艘军舰逃到海参崴,他都无法收场。
出于对东乡平八郎的保护,伊藤博文立即连连向东乡平八郎使眼色,想提醒一下他,而东乡平八郎不为所动,装作没有看见,害得伊藤博文把眼睛眨个不停,别人还以为他眼睛里进了沙子。
军令状立下了,东乡平八郎已经没有退路,虽然此时罗长官还没有绕过非洲,但东乡平八郎已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也就是后来他派人在新加坡散布假情报暴露出来的那个难题:随着两大舰队的接近,无论是他还是罗长官,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舰队到底在哪里。
东乡平八郎能够确定罗长官正率领舰队一步步朝日本开来,但问题是,他能够确定的,也就只有这一点,罗长官唯一能够确定的,也就是东乡平八郎一定会想办法阻截他,具体在哪里阻截也不知道,但他不知道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反正只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开到海参崴,只要不被东乡平八郎发现,管他在哪里。而东乡平八郎就不同了,他必须在第一次相遇时就全歼实力相等的波罗的海舰队,那么首先必须保证两大舰队能够碰得上,在一个预设的战场设伏,制定一个让罗长官插翅难飞的战术,才有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也就是说,东乡平八郎首先必须提前而准确判断出罗长官如何通过日本近海,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难题,在茫茫大海上,东乡平八郎能够依靠的观测武器除了肉眼,就是望不了太远的望远镜了,这要发现一支舰队,跟大海里捞一根针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东乡平八郎也可以先派出军舰去搜寻,但如果派少了,肯定会被罗长官歼灭或者逃脱;派整个联合舰队去搜寻,就算能够搜寻得到,那么又不存在预设战场的问题,打不成为全歼而制定的战略战术,最大可能还是会变成海上追击战,让罗长官成功开溜。
好吧,难题总是要解开,东乡平八郎可以先采用的,是一个排除法。
首先,波罗的海舰队是尼古拉二世不远万里派来的,即使只是为了颜面,快开到日本家门口了再倒回去是不可能的,当然,再倒回去也是日本求之不得的,只要它们不来日本近海,那也是日本的胜利,所以波罗的海舰队必然会前进到底。
其次,前进的波罗的海舰队必然要最终选择一个驻泊的港口和基地,如果它选择先进攻日本以南的大清上海港作为基地,这不仅等同于俄国又向大清开战,增加一个对手,还由于大清是“中立国”,破坏一个国家的中立,有可能破坏另外一些国家的中立,爆发对俄国不利的世界大战,所以必不敢贸然进攻上海等大清的海港(波罗的海舰队的到来,朝廷一度很恐慌)。
同样的道理,如果罗长官攻入日本以南的台湾岛为基地(甲午战争后台湾为日本所占据),很快就会丧失本国陆地上的支援和补给,得不偿失,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
因此,东乡平八郎并不需要知道尼古拉二世的那道密电,他就能够提前判断出太平洋舰队覆灭之后,波罗的海舰队的最终目的地只可能是日本以北的俄国海参崴军港,但这又有两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