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第7/10页)

而通过开放舆论监督,让一向喜欢骂骂政府的知识分子享受点自由,可以随便骂骂政府和其他人,也可以随便被其他人骂骂,在这样长盛不衰的骂战中,他们磨砺了自己,提高了骂的水平和其他水平,然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理论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这是一种既可以维护政权利益又可以换来全民效忠的方法;适应近代社会的时代潮流,在体制和精神层面解放了这个国家;更是一种让大家安心去勤劳致富,然后自己多收税的方法。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这就是“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它给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正能量,但它在本质上,我认为还是加强了睦仁的集权。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外,通过另外的一项工作,睦仁的权力不仅得到进一步增加,也让日本这个奇怪的国家变得更加奇怪,那就是——军队改革。

战争机器开启!

前面我们提到,在废除武士阶层时,日本颁布了征兵令,实施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这使得日本的兵力大为增强,但这并非奇怪之处,奇怪的是这支军队的管理。

经过多次兵制改革,日本军队中征兵、养兵等属于行政的部分(军政)归政府管,而派兵、调兵、作战等属于命令的部分(军令)归另外一个机构——参谋本部管。所谓参谋本部,也就是总参谋部,古代的参谋就是那些摇摇鹅毛扇子的人,负责给大将提建议,具体该怎么打,还得将领拿主意。但在日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是独立于政府的。

也就是说,政府只管招兵和养兵,至于这些兵要干什么,准备如何干,一概无权过问。在军队里,指挥士兵的是军官,而指挥军官的,就是参谋。参谋归上一级参谋管,上一级参谋又归再上一级参谋管,直到最后的参谋本部。

那么,参谋本部又归谁管?大家猜对了,它就归天皇管——也就是睦仁大哥。

有人要说,这也没什么奇怪嘛,实际上就是睦仁通过参谋集团来控制军队,这跟我国宋朝的皇帝通过文臣驾驭武将差不多。问题出在这些参谋,他们并不是什么文臣,而是一群特殊的军人。

参谋们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一批孩子还吃着奶就被送到幼年军校,然后一直读到相当于大学的士官学校。在这些学校里,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如何作战展开,而作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进攻。

举个例子。在考试的时候,老师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前方发现敌军!”如果你下意识地问一句:“有多少人?”那么你完了,标准答案是:“进攻,包抄消灭敌人!”如果老师再来一句“敌众我寡,有利防守”,你要是真的来一句“防守”也完蛋了,标准答案是:“想办法包抄进攻!”

而学校里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我们在电视里听过多次的那句话——“为天皇陛下尽忠!”

大家知道了,这些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参谋,就是一群狂热的战争分子,一堆极端的战争机器。长期封闭的军校生活使他们跟社会脱节,既不懂政治,也不懂社会,只知道听命令。如果让他们去打火星,估计也会去的。而他们上了战场最喜欢做的只有一件事——包抄。他们相信只有首先把自己置之于死地,才能绝处逢生。为了取胜,他们是不惜血本的,也不会在乎伤亡率,什么人体盾牌、人肉炸弹,通通都能用上,哪怕只剩下两个人,都要再去围一次。

要指出的是,参谋本部管理的是陆军的参谋。后来新兴的兵种——海军出现了,于是属于海军的“参谋本部”也设立了——它换了一个名称,叫海军军令部,同样,海军军令部的头儿也是睦仁。

到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开战,如何能从组织上保证陆军和海军相互配合。如果是陆军只打陆军的,海军只打海军的,那就乱了,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是,日军又设置了一个完全为战争服务的机构——战时大本营。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战时大本营。这个机构平时并不存在,只有到了决定发起战争前夕才会成立,也就是说战时大本营的成立就标志着日本马上要开战。跟参谋本部一样,它也是独立于政府的,首脑仍然是睦仁,而其他组成人员都是陆海两军的高级参谋和指挥官,政府里的文职人员不得参加,即使是内阁总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