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第5/10页)

伊藤博文告诉他们,以自己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现在与外国人作战,必输!

而曾经跟伊藤博文一同灭洋的“战友”对此无法接受,他们怀疑伊藤博文已经变成了“英国奸细”,喝了点洋墨水就站在洋鬼子一边。于是,“战友”们又成立了暗杀队,只不过这次的暗杀对象变成了“伊藤奸细”,好在有藩主的暗中保护,伊藤博文才逃过暗杀。

然后,长州藩的战斗打响了,英法美荷四国联军的大炮将马关炸成烂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家才认识到伊藤博文说的是对的。长州藩转而开始从“灭洋”到“学洋”,从“攘夷”到“师夷”,对外开放,自立自强,最后联合西南地区其他三个藩成功倒幕,扶植睦仁登台。

这就是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前的重要经历。明治政府成立后,伊藤博文成为了政府里重要的智囊,一路升官。这个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灵活,注重实际利益,他没有一个被很多条框禁锢住的头脑,不会一头钻进某个死胡同里就出不来。不背包袱,放得下身段,能很快接受现实让他接受的东西。他的表面上是文人,骨子里却是武士,不仅能拿毛笔,还能握战刀,不仅可以读书,还能打架——这与一头扎进八股文、浑身散发出“妇人之态”的清国读书人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伊藤博文也是一个可怕的人。不怕只会打架的流氓,就怕除了会打架还有文化的流氓——这话是有道理的。

伊藤博文告诉睦仁,侵外必先安内,陛下现在对于您最重要的是清理好后院,外侵之前必须做好一件事情——集权。

集权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清除旧势力。既然幕府已经倒了,按照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打江山人不能坐江山的原则,藩主和武士这两个阶层就逃不过被清洗的命运。睦仁需要下一道命令,命令各藩藩主必须交出他们的土地和军队,并且在行政机构上不再保留藩,全日本的行政区划重新分为三府72县。

这就是废藩置县。废藩置县的政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前面已经讲过,之前的日本虽然被称作一个国家,但实际和我国西周时期的诸侯分封差不多。作为国家的权力中心的幕府并不是直接统治这个国家的,它下面还有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各藩各有各的政策,各收各的税,也就相当于20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废藩置县结束了这种诸侯分封,统一行政,统一收税,建立了一个真正统一的近代化国家。所有的日本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才有了“国家”的概念。

此时,大家一定会想到我国历史上取代诸侯分封的郡县制,而睦仁和伊藤博文类似我国历史上的两个人——嬴政和李斯。正是这个效果。

在解决了诸侯地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地主的打手——武士。

对武士的最后清洗

这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因为武士在倒幕运动中贡献是最大的,他们大都是没有读过几年书的武夫,唯一认识的就是一个字——刀。大爷就是用刀来解决问题的,之前听说要推翻幕府,拖着刀就上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现在听说要废除,能不急吗?

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一批人必须废除。

因为除了没事磨磨刀以外,武士这个阶层是不劳动的,以前是各藩拿钱养着他们,现在藩没有了,他们就向国家要钱,而国家是出不起这个钱的(穷)。

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已经让睦仁和他的团队明白,这不再是一个拿刀砍人的时代,而是依靠铁枪大炮的时代。武士阶层不管为国家的统一建立过多少功勋,也不管他们的过去有多么辉煌,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他们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是废除武士阶层要冒更大的风险,一旦逼急了他们,手中的刀又是起义的武器。于是明治政府采取了一个逐步清算的方法。先是颁布了征兵令,规定凡是2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男子必须义务服兵役,也就是说所有的年轻男人都变成了国家新的“武士”,原来的武士就没有了特殊性,既然不特殊,国家就再没必要出钱养着他们,而且还必须和其他人一样要交税。

这个命令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引发动乱的是下一个命令——废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