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明通行宝钞(第7/11页)

[153]《明太祖实录》卷三三。

[154]顾炎武《日知录》卷一〇《开垦荒地》。

[155]《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15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157]《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158]《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八、二五〇。

[159]《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一九三。

[160]《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六四。

[161]《明太祖实录》卷一八。

[162]《明太祖实录》卷二五〇。

[163]《明太祖实录》卷二二。

[164]《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二三六、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

[165]《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166]《大明会典》卷一七《户部田土》。

[167]《大明会典》,《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

[16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

[169]《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

[170]《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

[171]《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

[172]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一《凤阳丐者》。

[173]《明太祖实录》,《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

[174]《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二《水利》。

[175]《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明史》卷一三八《杨思义传》。

[176]《明太祖实录》卷二七、二〇七,查继佐《罪惟录》,《明太祖本纪》一。

[177]《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五、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三、二四六,《明会典》,朱国桢《大政记》,《明通纪》。

[178]《明太祖实录》卷七七、二四三。

[179]《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模》。

[180]《古今图书集成》《农桑部》。

[181]《明太祖实录》卷三〇。

[182]《明太祖实录》卷六一、二二三。

[183]《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

[184]《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一八、一五三、一五九、一六三。

[185]《明太祖实录》卷二七。

[186]朱彝尊《明诗综》卷一〇〇。

[187]《明太祖实录》卷三八。

[188]《明太祖实录》卷六九、二二〇。

[189]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重惩贪吏》。

[190]《明史》卷二八一《循吏传序》。

[191]《大诰续编》。

[192]《明太祖实录》卷一三〇。

[193]《明太祖实录》卷五三、二〇二、二一一、二三一,朱健《古今治平略》,《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194]《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二一四。

[195]《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田制》。

[19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197]《明太祖实录》卷二〇六。

[19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

[199]《明太祖实录》卷二三〇。《明史·食货志》:“赋役作夏秋二税,收麦四百七十余万石,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

[200]《元史》卷九三《食货志·税粮》。

[201]《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山东济南府广储、广丰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干百,蓄积既多,岁久红腐。”

[202]《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卷二一四:“二十四年为户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口数比十四年少三百万,是不应该的,可能传写有错误,今不取。

[203]《明史》卷七七《食货志·户口》。

[204]《元史》卷九三《食货志》。

[205]《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

[206]《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九八、一〇二。

[207]张勃《吴录·地理志》;《南史》,《呵罗单传》、《干陀利传》、《婆利传》、《中天竺传》、《渴盘陀传》;《北史·真腊传》;《梁书·林邑传》;《唐书·环王传》。

[208]《南史·高昌传》,《唐书·地理志》。

[209]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故表出之,使天下后世,知卉服之利,始盛于今代。”

[210]孔鲋《小尔雅》:“麻纻葛曰布。”桓宽《盐铁论》:“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陈书·姚察传》:“门生送麻布一端,谓之曰:‘或所衣者,止是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