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明通行宝钞(第6/11页)

[83]《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风土门》。

[84]《宋会要稿·刑法》二下。

[85]何乔远《闽书》七《方域志》。

[86]《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品八难品八大人念经。

[87]《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注记》。

[8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三《阶教之发生》。

[89]慧皎《高僧传·道安传》。

[90]道宣《续高僧传·感通》。

[91]《隋书》卷二三。

[92]《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

[93]《北平图书馆刊》九卷六号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此亦承向觉明先生教。

[94]《宋史》卷二九二《明镐传》,李攸《宋朝事实》卷一六。

[95]《高僧传·慧远传》。

[96]《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序》。

[97]宋道诚《释民要览》卷一。

[98]《嘉定赤城志》卷三七。

[99]《元典章》卷三三《礼部》六《白莲教》。

[100]《元史》卷二二《武宗纪》。

[101]《元史》卷二八《英宗纪》。

[102]《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

[103]《新元史》卷一九《泰定帝纪》。

[104]《元史》卷三九《顺帝纪》。

[105]《元史》卷三九《顺帝纪》。

[106]《草木子》卷三《克谨篇》。

[107]《草木子》卷三《克谨篇》。

[108]权衡《庚申外史》。

[109]《鸿猷录》卷七《宋事始末》。

[110]《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记》。

[111]《元史》卷四二《顺帝纪》。

[112]《明史》卷一《太祖纪》,俞本《皇明纪事录》。

[113]参看沈节甫《纪录汇编》本《御制纪梦》及《天潢玉碟》。

[114]《御制纪梦》。

[115]《明史》卷一《太祖纪》。

[116]《明史》卷一《太祖纪》,参《皇朝本纪》。

[117]《明史》卷一《太祖纪》,参《皇朝本纪》。

[118]《皇明纪事录》。

[119]《皇明纪事录》。

[120]《明史》卷一《太祖纪》。

[121]《皇明纪事录》。

[122]《皇明纪事录》。

[123]《明史》卷一《太祖纪》。

[124]《明史》卷一《太祖纪》。

[125]《皇明纪事录》。

[126]《明史》卷一《太祖纪》。

[127]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引《龙凤事迹》。

[128]《明史》卷一《太祖纪》。

[129]《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高岱《鸿献录二·宋事始末》:“诸将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韩林儿,刘基从后踢上所坐胡床曰:‘牧竖子耳!奉之何为?’密陈天命所在。上意悟。会陈友谅来入寇,遂议征讨,不果奉。”何乔远《名山藏·天因记》:“龙湾之捷(按陈友谅龙湾之败,事在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时宋帝在安丰),诸将欲奉小明王为帝,刘基怒不许,陈天命所在。然高帝用其年纪如初。”

[130]《明史》卷一《太祖纪》。

[131]吴宽《平吴录》,祝允明《九朝野史》卷一。

[132]朱权《通鉴博论》,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

[133]《明史》卷二《太祖纪》。

[134]《名卿绩纪》卷三。

[135]《明史》卷二八九《熊鼎传》。

[136]《芝园续集》卷四。

[137]按《明史》卷一一一《七卿年表》太祖朝与郁新任户部尚书同时之礼部尚书为李原名、任亨泰、门克新、郑沂、陈迪、宋礼、李至刚等,无杨隆名。卷一五〇《郁新传》:“新,临淮人”,仕迹亦未尝履闽。

[138]《明史》卷三一六《贵州上司传》铜仁。

[139]详《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世庙识余录》。

[140]《明史》卷二五七《赵彦传》,《明史纪事本末》。

[141]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上;周顺昌《烬余集》卷二《与吴公如书二》。

[142]《温宝忠遗稿》卷五《士民说》。

[143]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44]《明史》卷一二《英宗后纪》:卷一七六《彭时传》。

[145]《明史》卷一一三《郭嫔传》,事同稍简。

[146]《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卷二六。

[147]《明成祖实录》卷二一九。

[148]《明英宗实录》卷四六。

[149]《明英宗实录》卷四七。

[150]《明宣宗实录》卷五。

[151]《毛泽东选集》卷二。

[152]《明太祖实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