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无字碑的沉默与喧嚣(第6/7页)
正式恢复唐朝国号后十天,太子妃韦氏被册立为皇后。即日,中宗追赠韦后的亡父韦玄贞为上洛郡王,亡母崔氏为郡王妃。
左拾遗贾虚己上书认为:“异姓之人不得封为王,是从古至今的定制。现在唐室光复刚刚开始,天下百姓无不钦慕向往,盼望陛下亲政。高宗时期追赠皇后的父亲武士彟为太原王,殷鉴不远。为防止祸端再起,陛下应让皇后坚决恳辞,这样更能增加皇后谦虚守礼的美德。”
在庐陵王时期,中宗李显与韦后共同处于生死难料的艰难环境中,他对坚强的妻子始终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依赖。他曾经对她许诺:“他日得见天日,我将会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如今,李显总算得见天日,也可以报答作为他精神支柱的糟糠之妻了。
面对韦后的希望,中宗会无条件地答应她的一切要求。二十二年前,李显第一次登上帝位,在将岳父韦玄贞从豫州刺史提拔为宰相时,就遭到武则天的反对。
郁闷难耐的李显居然发出要将皇位让于岳父大人的过激之言。结果惹祸上身,被赶下皇位,全家人在房陵过了十四年暗淡的平民生活。韦后对武则天一直怀有敬畏之心,内心有着强烈的憧憬。自从她再度坐上皇后宝座,尤其是在没有武则天的掌控之下,她的内心有着无法抑制的冲动。她曾经私下说过:“阿武能做的事,我为什么做不到?”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中宗在韦后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那个共患难的夫妻,而是用以夺取大权的工具。
新的纪元开始。这一年是公元705年。从此,徙于上阳宫仙居殿的则天大圣皇帝便开始了她等待死亡的最后生涯,漫漫十个月的苦难历程。
武则天不知她将在最后的生命中为自己画下怎样一道微弱的印痕。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慢慢地,竟连食物也不能顺畅地吞咽下去。
她瘦弱不堪,形容枯槁,已很难在床上随意地翻身,对于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的武则天来说,失去皇位是此生最令她痛苦绝望的一件事了。她昼夜躺在仙居殿的床上苦思冥想。她知道她一旦失去皇位,便什么都不是了。她不知道今后该怎样打发所剩不多的命若弦丝的余生。
武则天挨着她最后的时日,寂寞而苍凉。她在床榻上昏睡着,昏睡着她迷茫的一生。她的思维有时候很清醒,但有时候又很混乱。
她不能总结自己,但是她却始终在坚持着自己。她不知道她在向巅峰攀登的时候脚下踩着的是多少人的尸体,蹚过的又是由多少道鲜血汇成的河流,其中有许多还是亲人的血。功过是非,她永远也弄不明白。她躺着,活着,只是活着,支撑着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直到寒冷的冬季再度到来。直到那一天,雨雪纷飞,天地晦暗,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终于凄凄冷冷地死在了上阳宫的仙居殿。
大唐景龙元年的秋天——李显从母亲手中夺回皇权,用神龙为年号,两年,就改为景龙。
一队羽林军的骑兵从长安出发,经过渭河上的中渭桥,向乾陵驶去。不久,又有一小队羽林军骑兵,护送着一辆用四匹马拖拉的宫车,经过中渭桥,向乾陵驶去。
乾陵,是大唐高宗皇帝李治的坟墓。神龙二年(706)的秋天,大圣皇帝武则天的灵柩,也附葬入乾陵,和她的丈夫在地下会合了。
一颗璀璨的星终于陨落,陨落时闪着苍凉的寒光。回顾武则天的来时路,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武则天使用了大量的非正常手段,她的权力欲在她人生的最后十五年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然而,令我们无法想到的是,在她最后的岁月里,却把自己的一生都推翻了。
武则天的遗嘱中充满了善意和谦虚,她在遗嘱中宣布:“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她不再当皇帝了,自甘为李家的儿媳妇。她宽恕甚至讨好政敌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子孙亲属,让他们下岗多年全部实现再就业。她不再有任何锋芒,她与整个世界和解了。
武则天的灵柩得以以皇后的身份,在她亲生儿女们的护送下,体体面面地由洛阳运至长安。在满目青绿的五月,由皇帝李显亲自主持,举行了那个比她的丈夫李治还要隆重辉煌的安葬仪式。他们在巨大的陵墓前,为武则天树起了一块高耸入天的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