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的无限悲凉(第5/7页)

领敕后,韦安石当即派人将躲于小明堂的张昌宗、张易之抓了起来,投到大狱之中,特令御史大夫李承嘉和御史中丞桓彦范审讯“二张”。

武则天也明白这是倒张派故意布下的一个陷阱,目的是诱使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犯错。不过,情势发展到了这步田地,武则天也不便再一味地袒护张氏兄弟,只能暗自为他们安排一条脱罪之路。

就在收监后的当天下午,张昌宗、张易之被关入大牢还不到三个时辰,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宗楚客,拿着武则天的敕书将案子接手,同时将韦安石打发到地方去察看灾情。

在宗楚客的一手安排下,数天之后,司刑正贾敬言上奏,判张昌宗强买人田,按律可以罚铜二十斤抵罪。此判决书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朝臣们愤愤不平。当然对于这种处罚,武则天是非常满意的。

在今天看来,铜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而在当时,所有的货币几乎都要用到铜。虽也有金、银,但主要用于装饰,并没有流通。铜受重视,也是自然的道理。铜一斤十六两,一两是十钱,铜二十斤是三千两百钱。以张昌宗的身价而言,这种处罚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武则天之所以会接受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受到审判,是因为在日益高涨的舆论压力面前,她不能用皇权强力压制舆论。当审判结果出炉,武则天以为如此即可结案,也就放下一颗悬着的心,要求张昌宗马上接受处罚。

不料四天之后御史大夫李承嘉、御史中丞桓彦范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张同休兄弟赃款合计四千余缗,张昌宗依法应当免官。

一向骄狂跋扈的张氏兄弟,终于把火烧到了自己的身上。张昌宗听说监察部门要将他的官职免去,赶紧跑到武则天面前喊冤。在女皇面前,他悲悲切切地为自己叫屈:“臣自以为对国家有功,不应被免职。”

武则天明白,眼前上演的这一幕是倒张派们假公济私,可是,在形势逼人的场合,她又不能完全无视他们的意见。无可奈何之下,她只有将各位宰相召集来当面问询。

武则天用沙哑而冰冷地声音问道:“昌宗是否有功?”像是在质问,你们谁敢说昌宗无功?

朝臣们一听,一个个愣在了当场,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应对。

就在这时候,内史杨再思给出了一个令武则天极为满意的答案。他说:“张昌宗合炼神丹,皇上服用之后有效果,这应该是最大的功劳。”

朝臣们再一听,不免内心犯嘀咕,可也不好明着说什么。张昌宗站在女皇身边,本来略显紧张的神情放松了许多。武则天听了,脸上严肃的表情也稍有缓解,杨再思又道:“张昌宗以前与张易之共同为陛下调制神丹,陛下服用之后,认为非常有效,且有助于延长天子大寿,这就是对朝廷有功。”

杨再思是个无耻之徒,当时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左补阙戴令言专门写过一篇《两脚狐赋》的文章讽刺他。文章大意是杨再思的个性狡猾如野狐,不同的是,只有两只脚而已。

杨再思知道这件事后,怒不可遏,立刻采取了报复行为。他诬告戴令言,将其左迁至长社为县令。杨再思自从在延载三年受命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列席宰相之后,一直都保持着宰相的地位。朝臣们私下都说这是因为他懂得讨好“二张”以及与武氏一族的关系。

杨再思是一个对上对下始终一团和气之人。有人曾经当面问他:“公位极人臣,为什么对人还要采取低姿态?”

杨再思的回答充满了狡黠的意味。他说:“树大招风,我们做人一定要像风中的柳条一样,柔软、迎合,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

武则天很是高兴,不待其他宰相发话,立刻传旨赦免张昌宗。

然而拥护李唐的大臣们已视“二张”为眼中钉,岂会这么容易就罢手?两天后,宰相韦安石从附近区县视察灾情回来,见张易之等人在牢房里,锦衣美食,吃喝玩乐,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韦宰相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诸张剥去身上的华服锦衣,换上囚服,移于别室关押,而后用车拉着诸张在狱中的豪华用具,邀上另一宰相唐休璟直奔朝堂。

朝堂上,宰相韦安石和唐休璟将那些东西一字摆开,对武则天说:“皇上,您自己看看,张易之他们是在收监期间吗?”这二人算是倒张集团的重量级人物,因为他们不仅是宰相,而且还兼任东宫的左庶子和右庶子,属于拥护李唐的核心力量。他们一出手,事态顿时有扩大升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