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两个小人是祸乱之根(第4/11页)

圣历二年(698),武则天升魏元忠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命他为检校并州长史,任天兵行军大总管,让他防御突厥。同时又将其迁升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检校各州长史、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出将入相的权要。

魏元忠与狄仁杰相比较,缺乏后者的机智和通融,因此治理政务军务、对上对下,可以说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如果他能够像狄仁杰那样懂得官场的变通之术,四两拨千斤地处理矛盾,他应该可以走得更高。

可惜他没有选择走别人的路,而是依然走自己的路。

魏元忠与狄仁杰都是高宗朝后期帝国官场上崭露头角的人物。魏元忠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中立了功,狄仁杰则在宁州及豫州刺史任上有着良好的表现。

狄仁杰官至宰相,魏元忠则是御史中丞。他们都曾经受过酷吏的残酷迫害,魏元忠被迫害的次数尤其多,连武则天也称其“累负谤铄”。恐怖政治结束后,他们都在相近的时间内被起用。起用后,都曾经做过副元帅。

二人的政治经历虽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在性格上却大为不同。狄仁杰属于刚中带柔型,而魏元忠则是刚烈有余。当年魏元忠被酷吏侯思止逼迫时,毫无惧色与之周旋,甚至说出决绝之言。他说:“你要我魏某人的头颅,只须拿锯子来锯就好,何必强迫我认罪。”

武则天对二人的信任程度也不在一个层面上,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不由发出“朝堂空矣”的感慨之言。其实若论才能,魏元忠不在狄仁杰之下,这一点武则天也是心知肚明的,可她为何会说出朝堂无人之类的话?一是表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依赖之情;二是表现了武则天对朝中无人可用这样一种局面的失望情绪。

武则天谋求治国人才时,只是征求了狄仁杰的意见,而避开了魏元忠,这说明武则天对魏元忠并不十分倚重。

久视元年(700),也就是狄仁杰离世这一年,魏元忠年仅六十三岁,而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已经七十五岁。在正常情况下,狄仁杰故去之后,魏元忠应是主持朝政最为合适的人选,但狄仁杰却没有推荐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狄仁杰已察知武则天对魏元忠并不十分信任。如果他极力推荐魏元忠,难免会引起武则天的猜疑。于是,狄仁杰才会挑出一个名望和资历都不及魏元忠的张柬之。

就与“二张”的关系而论,魏元忠与狄仁杰也大有不同。狄仁杰有时为了顾全大局,对“二张”持虚与委蛇的态度。魏元忠则不然,他毫不掩饰对“二张”的敌视态度,并大张旗鼓地与他们进行斗争。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态度。可是在武则天看来,反对她所宠幸的男人,就是反对她这个女皇。

狄仁杰和魏元忠都曾经劝谏过武则天,但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结果成全了狄仁杰一世良相的美名,而魏元忠却捞了个一根筋的称呼。

对于宠信“二张”这件事,不同之人有不同的解读。狄仁杰等忠于李唐的旧臣们看到,武则天还是能正确处理为政与自己私生活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宠“二张”而耽误了政务,当然也不会因为朝政而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尤其能让狄仁杰等人可以接受的是,这时候的武则天已是高龄,高宗离世十几年,身为万乘之君,她毕竟是一个孤独的老妇人。日光之下,她用权力将自己武装到“牙齿”,可是等到黑夜降临,附着于人身上的那些身份符号逐渐隐去,孤独感像是万虫噬心。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养几个宠伴,打发一下晚年的寂寞时光,又能算什么事呢?

作为一个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想一想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哪一个不是妻妾成群?女皇毕竟也是皇帝,作为皇帝难道就不能有几个男宠?总而言之,作为武则天所信任的股肱大臣,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换位思考,应该有所理解。

狄仁杰虽然也经常找机会劝谏武则天,但他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手段。武则天能够理解老臣们心中所想,也能够分清现实的重点,君臣关系多年来还算融洽。所以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才会当着众官员的面,大哭不止。一代铁血女皇,也是血肉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