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子门生及其明堂之火(第8/10页)
在这之后,薛怀义依旧不来宫中请安,和白马寺那些幸存下来的和尚,或饮酒作乐,或结伴作恶、作弄朝官。随着时间的推移,烧毁明堂和天堂之事,成为薛怀义心头难以打开的结。从未有过的不安,在他的心中隐隐浮现。
武则天已经有一段时日没有召薛怀义入宫做伴。被冷落的薛怀义索性破罐破摔,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醉酒之后的他口无遮拦,妄言后宫隐私,动辄杖责身边的和尚。对武则天来说,如今的薛怀义越来越令人生厌。
朝臣们私下里经常用极端的言辞指责薛怀义,一些话难免会传到武则天的耳中。对于这只越来越失控的野兽,武则天难免有几分恐惧。如果真像朝堂内外所议论的那样,纵火焚毁明堂、天堂的元凶是薛怀义,那么这无疑是疯子的行径。
一个人疯狂到如此地步,如果再让他随意进入后宫,恐怕会做出更多骇人的行为。事已至此,武则天也并非没有考虑过将薛怀义除掉。不过,若将他定罪,势必将他交与大理寺审讯。武则天担心,薛怀义见大势已去,也许会将他与自己及太平公主之间的秘密尽数抖出。
也就在这时,太平公主入宫求见。出乎武则天的预料,太平公主也是为了薛怀义之事而来。她的忧虑和母亲一样,既然薛怀义胆敢纵火焚烧明堂,那么要求这样一个人严守宫闱隐私显然是一句空话。
武则天之所以没有立即捕杀薛怀义,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武则天需要一块遮羞布。她不能公开惩办大和尚薛怀义,朝臣们都知道他是自己养在身边的面首,现在如果昭告天下,说薛怀义因为争风吃醋火烧明堂,必须予以惩处,这也太没面子了吧?不仅不能公开他的罪行,还要尽可能地帮他洗脱罪名。怎么洗脱呢?说这是天火?不行。如果是天火,那不就意味着天谴了吗?只能归罪于人。那应该归罪于谁呢?工匠。说他们用火不慎,点着了天堂里的大佛,大佛含麻较多,属于易燃品,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二是武则天难舍这段情。薛怀义从垂拱元年(685)进入武则天的后宫,到延载二年(695)正月,整整十年时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啊。薛怀义跟着她一起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种种风浪,为她登基称帝没少劳心费力。这次放火,也是多情所致。
对于武则天来说,明堂是她得天命的标志,突然被焚毁,怎么向天下臣民解释这场火灾呢?朝中舆论也分为两种,一说,这是上天对武周朝的警示,身为君主的武则天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举行一场隆重的祭天仪式;另一说则是典型的马屁精,恭喜吾皇,这是天降祥瑞,可喜可贺啊!
持后一种观点的朝臣还引经据典,说当年周武王伐纣,军队过河时就曾经遇到天降大火,结果武王伐纣成功了。今天明堂失火,也同样是一场大吉之兆,预示着大周朝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立百世不朽之基业。还有人干脆直接说,当年弥勒成佛时就遇到过天魔烧宫的情况,皇帝陛下就是弥勒佛在世啊!武则天虽然爱听好话,但那场映红天庭的大火还是让她心有余悸。
如果说,这场大火是天火,那么上天意欲何为?如果这场大火是人祸,那么她又该拿薛怀义怎么办?武则天对薛怀义心生不满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白马寺的僧众越来越多,难道薛怀义真要建立一支僧军?白马寺离洛阳宫城不过十余里,如果薛怀义建立这支僧军意图谋反,实在是肘腋之患,这是武则天绝不能容忍之事。
这些时日以来,薛怀义心里很不平静。他知道明堂失火是一场天大的灾难,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女皇是不会轻饶自己的。既然一切已成定局,他索性两眼一闭随它去,等待结局的降临。
薛怀义变得愈发放肆,在武则天面前也不懂得收敛。发展到这一步,武则天再也不想继续容忍下去了。武则天开始将薛怀义视为一个极端危险分子,为了防备他突然发疯,利用随便出入后宫的机会袭击自己,武则天秘密挑选了一百多个健壮的宫女,组成了一支宫廷女子保安队,整天跟在自己身边,以防不测。
表面上,武则天并没有显露出内心的狂躁与暴怒。可是明堂顶端那只被浓烟熏得发黑的金凤,让她有着隐隐的不安。难道天命真的要离她而去吗?神明真的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法容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