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站太子(第5/7页)

与岑长倩、格辅元持同一立场的还有司礼卿欧阳通,他是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子。他们被武承嗣等人视为眼中钉。

武则天见自己信任的宰相都坚决反对,看来这件事暂时没办法再进行下去。武则天刚刚登基,不想因为重立皇嗣搞得大失人心。她一直在用心听朝臣们所发的牢骚,并没有做出任何回答。自从创立大周以来,“皇嗣”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武则天。

虽然武则天在身心方面的状况接近于一个精神饱满的中年人,但毕竟是年近古稀的老妇人。对于继承者的问题,拖得时间越久,越会让她焦虑难安。

格辅元经常会在武则天面前列举出无端废除太子李旦对政局的种种不利,那一刻,他能够清晰地解读出武则天脸上渐渐浮现的难堪之色。面对岑长倩、格辅元的咄咄逼人,武则天有时候会在他们据理力争时突然有意识地打断他们的滔滔之言。

武则天说:“难道我说过要摘取亲生儿子的太子之冠吗?你们说的这些陈词滥调不听也罢,听了反而使我更加心烦不已。你们都给我退下吧,皇嗣之事我还需要时间好好斟酌,自然也会有妥帖的定夺。”

岑长倩、格辅元二臣对武则天莫名的火气深感惶恐和郁闷。岑长倩对格辅元说:“皇上对我们发什么脾气?难道她心里真的想要废掉自己的亲生儿子,改立侄儿?”

格辅元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说:“天晓得,大概她自己也踌躇两难吧。”

两位老臣在武则天面前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武承嗣的耳中,武承嗣内心拴着的狮子张开了血盆大口。多年的积怨也开始发酵,如今已到了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时不我待,武承嗣已经开始授意来俊臣在岑长倩、格辅元和欧阳通等老臣的身后磨刀霍霍了。

3

赐李旦武姓只是权宜之计,武则天又怎会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按照眼前的布局,作为皇嗣的李旦将在她百年之后继位。李旦如果继位,那么自己苦心经营的武周新朝的局面将会被再度打破,这是武则天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当然这与性情温和的李旦本身的意愿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还是来自于那些李唐旧臣们的压力。真要是到了那一天,武则天为之奋斗了一生实现的政治图景也将会付诸东流。更何况作为大周帝国的开国之君,武则天将有可能会被定性为李唐的篡国者。而那些供奉于太庙的武氏先祖们的灵位,也将会因为她的退位而被遗弃于道路两旁的尘埃之中。

每每念及于此,武则天的心总会不由得跌入万丈冰窟。如果自己是一个男儿,那又将会是另外一番现实图景。她不由得怨恨自己的女儿之身。女人成就一番事业怎会如此艰难?她想,如果要延续武氏王朝的政治血脉,最为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从武氏的血统中,选出最适合的接班人,册立为皇嗣。

武承嗣第一次冲击太子之位,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并不甘心,想着早晚有一天还会卷土重来。朝中持反对意见的并不只有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三个人,但因为他们身居相位,地位显赫,才让武承嗣等人感到惶恐不安。有人拒绝在上表中署名,给上表活动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尤其是拒绝的人中有宰相之类的高层人物。

从这件事上,武承嗣得出了这样一个政治经验:处于囚禁状态的李旦已经无力反抗来自外界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则天更应该倾向于由武姓族人来承继她的皇位。对于武承嗣而言,影响他上位的最大阻力还是来自于那些在心里依然忠于李唐的旧臣们。要除去这些碍事的朝臣,最好的帮手就是那些敲骨吸髓不眨眼的酷吏。

关于皇嗣问题,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对于平日处理事务迅速、果断的她来说,真是少有的现象。武则天即位之初,也曾经考虑过皇嗣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一旦面对这个问题,会有那么大的困难和阻力。在此之前,她只是步步为营,不择手段只是为了实现那曾经高不可攀的目标。

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对于武则天来说,是她执政以来遇到的最大考验。

皇嗣问题成了帝国政治的风向标,武则天能够从朝中官员带有倾向性的言语里,窥知他们内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