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站太子(第3/7页)

武则天登基,诸武自然群情振奋,自谓“武氏当有天下”。既然武氏代李氏而兴,那么下一个“龙种”一定还会从武氏族人中出现。他们力劝武则天诛杀李唐宗室,建武氏七庙,向天下臣民彰显武氏威仪。

2

天授二年(691)九月,武承嗣发动了夺储斗争。这时,正值武周帝国建立的第二个年头,朝堂上下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李唐时期的政治色彩。

随着恐怖政治的不断深入,武则天的施政蓝图上也留下了深深的恐怖烙印,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嗅觉。

从垂拱四年(688)假造洛水宝图,武承嗣忙碌的身影就显得无处不在。

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告诉他,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取得政绩的时候,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权力当家人的面前多争取几次露脸的机会。

武则天登基后,作为武氏嫡系袭爵人的武承嗣进封为魏王,并官拜首席宰相——文昌左相。此时,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宰相)韦方质负责编修《垂拱格》,他也算是帝国的老派官僚。

他有病在家中休养。武承嗣、武三思前往问候,韦方质靠着床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既不还礼,也不挪动身子,藐视群小。事后,有人劝他今后不要这么做,他淡淡一笑说:“人的生死自有命运的安排,身为大丈夫又怎能屈身侍候太后的近亲以求自保呢?”武承嗣的热脸就这样贴在了韦方质的冷屁股上。他知道韦方质刚硬,没想到会如此不识抬举。

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构陷韦方质,将其抄家流放,害得他客死异乡。这时朝中的宰相虽然还有其他人,但武承嗣一人独大。话又说回来,宰相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他要飞得更高。

目标,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对武承嗣来说,下一站——太子。

武承嗣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良好过,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家。

在他看来,自己于武周朝的建立居功至伟,自己又是武家的嫡系袭爵人,大周朝的太子之位花落谁家,除了自己还能有谁?难道是那个幽居东宫的皇嗣李旦?显然是开玩笑,听东宫密探来报,那个挂名皇嗣每天担惊受怕,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自保,哪里还敢与自己争夺皇位继承权。

在武承嗣的眼睛里,武则天毕竟年岁已高,说不准哪一天就会突然驾鹤西去。自己的命运如何,武氏族人的命运又将会如何,一步走错,就会凶险万分。

他是武氏嫡长,最先继承了武士彟的爵位,姑姑称帝,自己又以亲王出任宰相之职。

尽管如此,武承嗣也是心如明镜,这一切靠的是武则天这棵大树,大树一倒,这天下绝不可能是他武家的,他们一定会被清除。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培植党羽,笼络大臣,牢牢控制朝局。

他十分清楚,只有皇嗣是武家的,是他武承嗣的,天下才能是武家的。他以合法的身份出现在朝堂上,反对派们只有依附于他才能继续在朝为官,最终必然也会站到他的阵营,那时武周的天下才能代代传下去。

武三思也劝武承嗣,得想办法尽快让武皇确定你为继承人。

每每听到太子、皇嗣、继位这些敏感字眼,武承嗣的眼神里就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欲望的神采。武承嗣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武则天一夜之间将自己确定为皇位继承人。

最理解武承嗣心思的人莫过于武三思,因为武三思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要打。武三思提醒他:“办法总会有的,难道你忘了当年傅游艺带领关中百姓上书劝进的事了吗?”

武承嗣又怎会不记得,那是他们武家群情激奋的精彩时刻。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事态的动向。

武三思说:“现在你可以向当年的傅游艺学习,花钱雇老百姓联名上表,请立你为皇嗣,然后我再找几个大臣在旁帮腔。如此内外联动,皇上一定会好好地考虑考虑,这事就有可能会成。”

这时,正值武周帝国建立的第二个年头,政治氛围中还弥漫着武则天称帝前后的血腥之气。恐怖政治高潮时期的政策,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维,酷吏们还在为所欲为。

武则天称帝之前还开创了另外一种政治作风,即广开言路,鼓励天下臣民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