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锋政治(第5/8页)
李敬业拉大旗造反的时候,武承嗣曾经向武则天进言,找机会把李唐皇室好好清洗清洗,不听话的该杀就杀,该贬就贬。武则天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条件还不成熟,这么做会失去人心。
随着武则天将手中权力一步步收紧,就连有功的李唐皇室成员也被她一脚踢开。比如说,平叛李敬业的李孝逸,就被武则天当作一次性抹布用完后就随手丢弃。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李孝逸被流放岭南而死。
武则天的所做所言无不在传递一种信号:李唐皇室的时代正在走向颓势。
武承嗣的建言,皇室成员不可能没有耳闻,这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恨不得改名易姓。山雨欲来风满楼,韩王李元嘉之子李撰与越王李贞之子李冲开始四下串联,相约京城之外的李姓皇族共图义举。
体内流淌着皇族的血,想洗刷都洗刷不掉。李唐皇室成员早就对武则天当权心生不满,在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之际,他们就私下相互勾连,蠢蠢欲动。
由于武则天采取了预防叛乱的措施,给他们升了官衔,加之高宗刚刚过世,正在办理后事,他们才没有行动。
后来李敬业起兵,他们只是隔岸观火。之所以没有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李敬业别有用心。李敬业败亡后,他们又慑于武则天的势力过于强大,暂时减少了串通。
可如今他们看到武则天坐明堂,收符瑞,即将拜洛受图时,再也沉不住气了。
建明堂,拜洛图,老妇人武则天的野心昭然,这次召集我李姓诸王齐集神都,凶多吉少。去,凶多吉少;不去,落下口实,难以自保。
暴风雨即将来临,御用文人的颂圣文章到处传扬,舆论哗然。江湖到处都是武则天的传说,天命已移,武王登基。此次召集李唐皇室,意在一网打尽,连那些街头小贩都在私下里议论。
就在流言满天飞之际,武则天下诏削减东阳大长公主的封地。时间不长,又找个理由把公主的两个儿子流放巫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武则天讨厌这个公主不是一天两天了,公主本无错,错就错在她上错花轿嫁错郎。她嫁的是谁呢?长孙无忌的舅舅渤海高氏一族,山东门阀士族的代表。武则天以前修理李唐皇室还需对这些人有所顾忌,会试图找一些说服人心的理由。随着自己权势的不断强化,李唐皇族渐渐势弱,她也不用再看朝臣们的脸色行事,只要谁敢与自己对抗,说翻脸就翻脸。
3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七月,韩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撰用暗语给越王李贞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情况越来越不妙了,应该及早想办法,否则,延误时日,我们将受戮于人,后悔莫及。
二人都是交游广阔、政治敏感度较高之人,他们以密语的形式四下串联相约举事。两人还共同伪造了一封皇帝的书信。以睿宗李旦的名义向各地李唐宗亲发出号令:“皇帝的权力已被架空,请接到号令的各地李姓王速速派兵进京勤王。”
这次秘密串联的有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李灵夔等宗室诸王子弟。韩王李元嘉又煽动说:“皇太后拜洛受图,令我等李唐宗室进京赴会。就在天下臣民欢庆之际,武后必遣人告密,然后大兴诛戮。到那时,皇家子弟将会成为刀下之鬼,无一留存。”
兄弟几个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也能谋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王李元嘉自幼好学,藏书万卷,又广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李元嘉和他的弟弟李灵夔关系很好,兄弟相聚常行布衣之礼,且洁身自好,在诸王中少有人可与之相比。
霍王李元轨是多才多艺之人。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曾经问过群臣,宗室子弟中谁最贤能。魏征首推李元轨。李元轨曾同太宗游猎,遇到野兽,太宗慌乱之中命李元轨射杀,李元轨箭无虚发。李世民大为赞赏,说:“你武艺过人,只恨现在难以施展。”
李元轨先后被封为蜀王、吴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才改封霍王,授绛州刺史,不久改为徐州刺史。他在担任刺史时整日闭门读书,谨慎自守,与物无忤,为人不妄。高宗朝多次上疏陈述时政得失,很得高宗皇帝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