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锋政治(第3/8页)

在这场人为导演的“拜洛受图”仪式上,有一个人的表情异于他人。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得意,但细心人却可以发现,在他那得意的神情下,掩盖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他就是武则天的侄子,礼部尚书武承嗣,也就是这场闹剧的导演。

武承嗣导演这场闹剧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天授皇权”的舆论,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他自己也可以实现继皇嗣的美梦。

武则天的一记组合拳,让所有的人都看得直瞪眼,却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看来武则天要扯下最后的遮羞布,借着拜洛大会正式登基。

武则天之所以会倾力配合这场宏大的演出,是因为她担心朝臣的不服和传统观念的阻碍,她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舆论的帮助。

天莫大焉,天莫尊焉,天的示意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对帝王来说,上天的示意是最有力,也是最令人信服的。武则天巴不得能得到上天的“示意”,使自己荣登皇座蒙上一层“受命于天”的神秘色彩,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那样的话,由不得天下人不信服。

武承嗣导演的这场戏正好符合她的心意,所以武则天才会借此机会兴师动众,大造舆论。

一时之间,“天授圣图”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话题。种种离奇的传闻,蛊惑人心的说教,在不知不觉中编织成一张具有强大控制力的神秘网。

在这张网的笼罩之下,心存异议的朝臣变得越发沉默,传统的旧观念也失去了威力,人们的意识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奇异的改变:当皇帝不仅是男人们的事,女人照样可以穿龙袍、戴皇冠。这是天意,天意是天然合理的。

东都洛阳陷入一种迷幻的气氛,一边是天意神授的佛陀之音,一边是炽烈的恐怖政治。以来俊臣为首的酷吏嬉笑怒骂,皆成屠杀。武则天赋予酷吏随意杀人的特权,使者在杀戮之际,用不着上报朝廷,也用不着与其他官员商量。

来氏集团的声音,不仅只限于洛阳,甚至在遥远的州郡,也能使人两股战战。来俊臣的心腹王弘义带着自鸣得意的口吻说:“我之文牒,有如狼毒野葛也。”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七月,法明等十个僧人联名向武则天进献了一部《大云经》。这部经书据说是后凉时昙无谶所翻译,经文中有两段讲到了女人做皇帝的事。

一段经文如此写道:“尔时众中,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以是因缘,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

另一段经文写道:“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如是女王,未来之世,当得作佛。”

《大云经》一经传来,不少僧人争相进行解释。云宣等九个僧人合撰了一部《大云经疏》,对这两段经文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尤其是关键部分。

经书中所说的“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是说当今的圣母神皇即净光天女下凡,佛让她代替李唐皇族做皇帝,一统天下;经书上说的“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是说大臣和百姓都应该向神皇尽忠,这样方可子孙昌炽,阖家安乐,如果背叛为逆,纵使朝廷不诛,也是天理难容,必将自取灭亡。

《大云经疏》中还有“火德王,王在止戈”和“武兴圣教,国之大珍”之语。“止戈”就是“武”字。

经过僧人们的一番解读,武则天上位就成了“叨承佛记”。世人这才顿悟,原来佛经里的“女王”就是指当今的神皇,神皇乃菩萨“应世”,“假现”女身,实际上是男的,不但可以做王,还可以做佛。过去天竺无明国由女主继承,现在大唐的皇权也非“圣母神皇”莫属。

《大云经》和云宣和尚等人的注疏使武则天欣喜不已,亲登皇位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在当时社会中,佛教信仰在各个阶层中相当普遍,“佛意”较之“天意”有着更为权威的力量。人们更加信服了,武则天在得到天的授意之后,又罩上了一层佛的灵光。

武则天非常感激《大云经》的注疏者,无中生有是最好的文章。她下令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各寺都要藏一部《大云经》,由僧人升高座向百姓宣讲。她还对云宣和尚等人大加封赏,九人皆赐爵县公,可与三品重臣相若。云宣和尚等人也成了自古以来得到最高封赏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