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第5/7页)

武则天意识到,到了利用民间势力发动一场自下而上革命的时候了。

武则天决定全面实施自己的“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她要巩固自己的权位,让帝国官员都成为自己的拥趸。

第二步,她要掀起一场接一场的造神运动,她要让上天告诉世人,她才是真正的圣王。

第三步,她要拉拢天下的知识分子为自己造势,因为只有知识分子最懂得如何给世人洗脑。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废中宗、囚睿宗、杀章怀太子,平李敬业叛乱,杀裴炎、斩程务挺,这些都是铺垫,下面才是实质性阶段。

3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正月,武则天下敕:御史没有自行处分的权力,也不可以让当地官员处理,必须上奏朝廷。也就是说,量刑定罪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由武则天一人裁决处分。

二月,武则天又专门调整现有的登闻制度:“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登闻鼓和肺石是供人鸣冤的用具。

按照唐朝制度,为了让臣民有上言或申诉重大冤情的机会,在西朝堂设登闻鼓,东朝堂设肺石。不夸张地说,鸣冤者如果击鼓立石,可直接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但以前设有专人看守,一般人要想击鼓立石,不想办法疏通皇宫安保人员,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

现在撤除防守,只要有冤情,击鼓之人就可以随便敲。如果学过打击乐的,直接敲出曲调,那更是妙不可言。此举无疑是鼓励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间直接向朝廷告状的环节。

这样御史的权力就大大地削减,只有接受申诉的权利,然后直接上报中央,处置权在武则天一人手里。武则天成功将用人权、监察权与司法权全面收归,可以说,唐朝的君权从没有像今天这么集中。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曾经颁诏宣称自己作为皇太后不再临朝称制,朝纲大权皆由皇帝定夺。这一年的正月,武则天真就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还政皇帝!

这本来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朝臣们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反应最大的当数李旦,三位兄长的命运,两年宫中的囚禁生涯,让李旦早就死了心。如今武则天居然突破游戏规则的玩法,让他大感意外。如果让他选择,在当皇帝和安全地活着之间,他宁愿选择活着,也不愿过把瘾就死。

果不其然,那些敏锐的官员很快就察觉到这纸诏告不过是武则天做出的一番伪姿态。李旦素来敬畏母后并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是绝对不敢借机收还皇帝大权的。他也知道母后还政绝非诚心,不过是试探自己和那些大臣们的态度。

内心平静下来后,淡泊而温厚的睿宗李旦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要皇权。李旦无意改变傀儡式的地位,三次恳求武则天改诏继续紫帐称制,他连夜写出表章,第二天就上表,请武则天收回成命,自己不愿意收回执政大权。在收到睿宗的上表时,母子之间曾经有过一番轻柔却又肃杀的谈话。

武则天试探着问:“外面有人攻击我抢了皇帝的大权,现在我把它交还给你,你为何又不要了呢?”李旦平静地说:“母后深知儿臣生性淡泊,无法担负如此重任,社稷之事唯有母亲执掌才可令我高枕无忧。”

几天后睿宗李旦写的表章被驳回,武则天不同意他的想法。皇权是皇帝的,而我不是。

睿宗李旦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母亲是在用行动敲打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皇权在谁手里,谁就是真正的皇帝,而他别无选择。母后敲打他,是因为他做的还不能让母后满意。一时间睿宗李旦陷入慌乱,不知道该如何走好下一步棋。

睿宗李旦又接连上了两道表章,把自己糟蹋成一个毫无能力的昏庸之人,如果君权交到自己手上,只会祸国殃民,只有太后的雄才大略才能给大唐帝国带来风调雨顺。

武则天听后也只是一笑了之,她继续道:“我知道你语出真心,但我不知道你日后会不会后悔?”

睿宗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回答了母亲的试探,他看见母后骄矜的笑容难掩欣慰自得之色,他知道他的拱手让政是母亲等待的结果,现在他们母子双方都可以松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