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第4/7页)
李多祚是个直肠子,一等一的杀人王,不战斗到最后一刻都不歇气的勇猛之人。三人接过程务挺的枪,抵御突厥,捍卫北疆。
武则天给了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取消了原来的御史监军制度,让他们不要有什么后顾之忧,安心保家卫国。
那个时代虽然看重武功,但是朝廷对领军之人也有制约。监察御史就是皇帝的耳目,替皇帝收集军事情报,监视在外的武将。武则天解除监督,鼓舞了士气。黑齿常之和李多祚于黄花堆一战,大破突厥,一口气追敌四十余里。
安抚完文臣武将,剩下的就是李唐皇室。
为了安定人心,武则天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她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边血腥压制,一边虚伪尊崇。她下诏从今后凡是祭祀天地,也要配坐高祖、太宗等历代帝王,并于洛阳建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享祀一如长安宗庙的礼仪。
睿宗的几个儿子,也得以封王。后来开创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在此时被封为楚王的。他的几个兄弟,李成美为恒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
封归封,管归管。在宫里画个圈圈,告诫那些不守规矩的李唐皇室成员:你们都要在里面给我老老实实地待着,别给我生事,不然后果自负。
武则天的一系列举措,还是收到了效果,冰冻的朝政开始慢慢有了复苏的迹象。武则天已经五十七岁了,可是超越实际年龄的飞扬姿态以及有力的动作、不见衰老的美貌和充满旺盛精力的声音;加上大胆的构想、机敏的头脑以及掌握三十年大权,由政治手段所产生的信心和威严,使她在群臣之间,营造出一种近乎神秘的崇拜女神的气氛。在李敬业之乱平定后,这种气氛变得更加浓厚。
在内宫中,太后武则天的日常生活一如过往,有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同时又具有开明英主的气度。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抽调精通法律的韦方质等人,对唐初以来国家法律条文进行拾遗补阙,本着约法省刑的原则,编成了《垂拱式》二十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及《垂拱新格》二卷。
一年内制定那么多法律条文,显露出武则天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天大的笑话。一直以来,她强调以德服人,不要挑动人与人斗,更不能滥用刑法。可在现实世界里,这些充满仁慈的话语像是一个讽刺。
何谓政治家?不说谎,不耍阴谋还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吗?大臣们不装傻,不糊涂,连最基本的生活形态都无法复原。这些法律条文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大力倡导女权,男女平等。
早在上元年间,武则天就已经在她的上书建言十二事中做过类似的阐述。其中有一条,父亲健在母亲故世,为人子者也应该服三年的丧服(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
当时武则天提倡母权,是针对太子李弘,为她今后掌控政权打下基础。虽然当时的建议并没有正式实行,但这次却正式编入朝廷法令,全国推行。
这一年的正月,大唐的著名军事将领一代名臣刘仁轨驾鹤西去。武则天长叹一声,从此朝堂之上再没有人能够牵绊自己,她会飞得更高。
随着李敬业叛乱的平息,帝国权力系统内部也逐渐进入自我修复阶段。可每个人的内心并不平静,这件事留下的阴影在武则天的心中也久久未能抹去。
虽然武则天已经通过剿平叛乱,大肆剪除异己分子,可李唐门阀的根基并没有真正受到冲击。那些世袭显贵和遭受贬谪的旧臣们暗中勾连,并与朝中权臣幽通款曲。
让武则天日益感到不安的是,她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权势正在受到无形的钳制,一些有血性的朝臣更是各行其是,对她的革新计划置若罔闻。
真正让武则天害怕的并不是李敬业这个人,而是由叛乱事件所传递出的信息。几个书生居然能在一夜之间集合十万人马兴兵举事,而朝廷在此之前竟然毫无觉察。由此可见这个庞大帝国的中下层机构已千疮百孔,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各地的隐情,防患于未然,克敌于未发,类似的凶险之事还会不断发生。
要理顺这个积重难返的陈旧体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武则天决意清理,朝廷各部及地方州县的官员亦会竭力抗拒,他们或阳奉阴违,或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