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神秘遗诏引发的变局(第6/6页)

李旦性格不像他的几个哥哥,没有那么多棱角,也没有那么多怨气。生来性情柔顺,就是长到二十岁成年之后,父母也一直将他留在身边。他非常好学,有学者气质,缺的是政治家的风骨。

此一时非彼一时,也许此时朝臣们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新皇帝,而是一个柔顺的皇帝。李哲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李旦取而代之,是形势的需要,也符合各方利益。

对刘祎之来说,李旦本来是他的学生,支持他就等于支持自己。

对裴炎来说,李哲如此不给自己面子,不如换个年纪小的李旦试试,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

对程务挺等武将来说,本身就和裴炎走得近。他们关心的只是个人运道和命途,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并不关心到底由谁来做这个皇帝。李哲之所以最后丢掉皇位,主要是因为没有提前布局,拉拢人心。

以裴炎为首的朝臣也乐意支持武则天,以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影响。他们期待由皇太后武则天出面,可以名正言顺地更换一位与己有利的皇帝。在整个废立过程中,裴炎集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裴炎集团的威望已经高到无人与之争锋的地步。

其实当时留守长安的副留守刘仁轨是高宗朝前期的人物,属于显庆先进,威望自然在裴炎之上。但是,这个人绝不会同意废黜李哲,他与李哲一方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担任着长安副留守,而正留守是李哲长子唐王李重福。

武则天的另一个选择是希望从武氏家族中挑选对象。武氏家族自然是废立游戏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但要他们干这种事却不太合适,因为这太露骨,容易招人议论。从长远观点看来,并不利于武氏家族。

经过一番衡量,裴炎是这次废黜行动最合适的人选。一是大权在握;二是他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李贤倒宫的过程中,裴炎和刘祎之都起过作用;三是他的出面还带着若干亲近李唐的色彩。

可是这一次他们都输了,输光了手里的所有筹码。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