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后高宗时代:谢幕与登场(第3/5页)
躺在床上昏沉如植物人的高宗发话了:“医生谈论病情,不应该怪罪。我头疼得实在是受不了。我已经决定了,秦太医,你尽管施医,不要再有顾虑了。”
高宗头痛难忍,死马权作活马医吧。既然皇帝开了金口,也就打消了秦太医的顾虑。他取出绣花针,针刺“百会”和“脑户”二穴。也就是一炷香的工夫,高宗开口说话了。
御医秦鸣鹤大胆而独特的针灸泻血术使高宗的双目恢复视觉,武则天重重赏赐了秦鸣鹤。秦鸣鹤怀着忐忑的心情接受了武则天赏赐的百匹彩帛,但他从皇后那双冰冷的目光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质疑。
武则天不相信一根银针可以拯救高宗日益枯萎的生命,她不相信御医,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无论如何,她要让高宗安然返宫。
武则天的命令强硬之中又透出非凡的理性,她说:“我不求起死回生的灵丹仙药,但要你们保证让天子安然回宫。”秦鸣鹤等四名御医后来免于责罚,是因为高宗没有像人们所忧虑的那样驾崩于驿路上。
高宗回到了洛阳宫,但秦鸣鹤的神针对病入膏肓的高宗已经无济于事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皇帝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中国有句老话,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秦鸣鹤医术再高明,也只能救一时。
高宗返回东都,官员们闻讯组团汇聚在天津桥南拜迎,为高宗祈福。
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百姓踏着冰雪在洛阳宫前的街市上聚集或奔走。为了祈祷天子染疾之体早日康复,在武则天建议下,大唐年号再次更改,永淳改为弘道,也就是要弘扬道家宗旨,希望上天能够体恤苍生,为病榻之上的高宗皇帝冲冲喜。
诏书里还特别肯定了武则天的政绩,说她“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
官员都能体会到高宗皇帝的良苦用心,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为稳定自己身后的局面造舆论。不能等到他两眼一闭离开这个世界,留下孤儿寡母任人欺负。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高宗皇帝对武则天的最后一次眷顾。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宫里传出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高宗天子将亲临洛阳宫正门则天门,向洛阳百姓宣读大赦天下的诏书。但在皇帝被扶出宫门后,却因气逆不能上马,只好被抬上门楼。
当洛阳百姓看见面目浮肿的天子出现在则天门的门楼上,群情振奋。天子宣诏的声音细若游丝,淹没在臣民们虔诚的欢呼声潮里。虽然他们无法清晰地看见天子脸颊驻留的回光返照之色,但是他们依然庆幸能够有机会亲睹天子龙仪的瞬间。
当高宗李治吃力地宣读完诏书,身边的大臣们关切地围拢过来,那张让他心折千次又心死千次的熟悉面孔,再度映入他的眼帘,仍然是她,他的妻子,大唐的皇后——武则天。
当然是她。除了她之外,他还能奢望看见什么人呢?高宗李治只有苦笑连连的份。
3
唐高宗李治又回到了他赖以生存的病榻之上,只有那里才是属于他的真正归宿。外面人群的欢呼声如海浪般将他淹没,天后武则天安静地守候在他的身边。
“咱们老百姓,今天高兴吗?”他轻声地问着皇后。
武则天流泪答道:“皇上大赦天下,老百姓没有不感恩的,没有不高兴的!”
“百姓高兴就好,我的生命也该走到尽头了。”高宗李治深深地叹息,“天地神祇如有灵,愿能延我一个月的寿命,让我能生还长安,死亦无憾!”这是史书记载的高宗李治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心愿。
在生命的终点,高宗李治想到的是能够活着回长安。可是现在的他已经回不去长安了。弥留之际,他也只能在恍惚而忧伤的回忆中静静地遥望着长安。当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烟云和人世沧桑从他的眼前如电影画面一一飘过,他无力地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可终究什么也没有抓住,最后只有无力地垂下了手。
当晚,高宗急召宰相裴炎入贞观殿,口授遗诏,指定他辅政。后事交代完毕,高宗于当晚驾崩,享年五十六岁,时为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四日。
这一年,武则天六十岁,太子李哲二十八岁。高宗驾崩,武则天也随之成为太后,高宗时代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