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战狼遇上头狼(第6/6页)

武则天对裴炎的提法表示赞同,二人就这么一唱一和。

高宗同意了,下诏把投降的五十四名突厥贵族全部斩首。高宗亮出自己的铁血手段,让裴行俭和满朝文武大为震动。杀降是有损大国威仪的举动,也开了大唐帝国不杀降将的先例。

当初阿史那伏念投降的时候,裴行俭曾经答应担保他们可以不死。

现在看来,自己的承诺不值一文。阿史那伏念为原东突厥帝国王室后裔,当年唐太宗所擒的颉利可汗的侄子。

唐廷的言而无信让突厥人非常不满,这也埋下了日后突厥贵族反唐的祸根。

伏念败亡后,余部在阿史那骨咄禄统帅下,征铁勒,犯唐境,声势逐渐壮大。于是设牙帐自立为可汗,重建突厥帝国,史称后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大唐帝国的头号劲敌。

算天算地却难以算透人心,裴行俭对此心灰意冷,他不由叹息道:“与部将争功,我裴行俭不愿做为古今所耻之人。现在既然归功于自己的部下,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背信弃义地杀戮降将,以后恐怕不会有人归降朝廷了。”

从此以后,裴行俭就请长期病假不上朝了,这也正中武则天等人的下怀。如果裴行俭一直执掌军权,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西突厥再度卷土重来,高宗又想到了裴行俭。可还没等到军队开拔,裴行俭就病逝于家中。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却在即将奔赴战场之际离开世界,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以幽州大都督官衔,谥曰“献”。“献”的意思是奉献。

裴行俭当年虽然得罪武则天,但是武则天并没怎么为难于他,反而让他出将入相,为大唐帝国屡立奇功,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认识裴行俭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痛惜他的突然离世,很多人认为立下大功的将军只追赠幽州都督,未免太不公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帝国的另一权臣裴炎所为。

当年反对武则天立后遭到左迁的重臣高官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而裴行俭贬到西域之后,反而焕发了他人生事业上的第二春,在与西域诸夷作战中,博得极高的声望。他的病故,对于唐朝边境的战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