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上官仪事件引发的血案(第5/8页)
武后是个从来不愿意欠账的人,欠了她的,她会随时要你吐出来。上官仪,你等着瞧吧!现在没高宗什么事了,而是我们之间的事,当然还有那个举报自己的宦官王伏胜。
在武后看来,自己和高宗皇帝之间,近年来虽然有些不愉快的地方,但还远远没发展到置对方于死地的程度。都说君王薄情,没想到高宗会在背后下这么重的手。
这次的事件再一次警醒她,皇后的地位是多么脆弱。十年前,她通过非常规手段取代王氏为后,在享受无上荣光的同时,她也深深体会到,皇后虽是天下女性最高的地位,可是君王的一张纸就可能使自己从九天之上坠入阿鼻地狱,甚至连卿卿性命都难保。自己奋斗半生,本以为站在权力巅峰就可以为所欲为,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件事让武后再次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政治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她要充分利用这次事件,尽可能消除自己前途的障碍,那样才是对高宗真正的报复与惩罚。
诗人上官仪看来已难逃一死,问题是他将以何种方式在世上消失。
许敬宗提醒武后,诗人上官仪和王伏胜都曾侍奉过太子忠,给他们一个合乎情理的罪名并非难事。
在调查废后事件的过程中,武后很快发现:贞观末永徽初,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封陈王,上官仪时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同时为陈王府内侍。
上官仪、王伏胜和废太子李忠之间有什么联系?必须让他们之间建立起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唯有如此,才有好戏可看。高宗李治当然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看到武后愤怒难抑的神色,他只有装作意志消沉、茫然若失的样子。武后和许敬宗等人相互联合,让高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打破这种格局。
4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二月,武后授意许敬宗向高宗举报,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女人一发狠,连上天也会闭上眼睛。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皇帝就已经下诏,把以前左迁为房州刺史的废太子李忠,降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不容讳言,这是武后在背后所施加的压力。铲除前太子,为新太子的上位铺路,从江山社稷的安全着手,历代王朝都会这么做。当年高宗李治为太子时,还不是将自己的亲哥哥魏王李泰永久幽禁。
此处曾经幽禁过废太子李承乾及长孙无忌二人,一个在此病死,一个在此自杀,分别在此结束自己悲惨的人生,这里成了让人充满怨恨的阴森恐怖之地。
10岁被立为太子,14岁时自动要求让出太子之位,到18岁,李忠是名义上的房州刺史,其实一直处于幽禁状态。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武后的势力不断攀升,这让远离京都的李忠感觉到生存的艰难与不易。
这种高压状态下的生存让人性发生扭曲,李忠活得疑神疑鬼,不但对王府所有的官吏,就连服侍他的宦官和侍女,也一律都在怀疑之列。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不亲眼看到多次验毒,绝不肯吃饭。为了防止武后派人暗杀,他屡次更换卧室,有时甚至男扮女装,穿上侍女的衣服。如此谨小慎微,他还是恐惧不安。李忠开始学习占卜,用巫术符咒来驱赶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可占卜的结果,时而让他欣喜,时而令他担忧。这样因恐惧心理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光是私交妖人,已是死罪。一个男人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在极度不安中度过了。
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究竟想干什么?废太后,再谋太子位,然后夺了自己的皇位。
高宗皇帝没有去做考证,就认定许敬宗说的是事实。他摸着自己还在跳动的心脏暗自庆幸,上官仪平日里装得像个正人君子,闹了半天也是恐怖分子。
在上官仪父子双双入狱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过程中,高宗皇帝没有为他们说一句话。
上官仪因“大逆之罪”,被打入狱中。这位诗人由于过分郁闷,不久之后便死在狱中,享年57岁。上官仪的侄子廷龙及王伏胜被处斩,上官家被抄家灭籍,廷龙唯一的后代,年近1岁的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一起充为宫婢,住在掖庭宫里。十几年后,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成为颇有才气的时代女性,将在一系列朝廷变故中兴风作浪,展现无限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