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露声色的棋手才最可怕(第4/5页)

李治能当上皇帝,全靠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对于这位亲舅舅,把自己推向权力巅峰的第一位功臣,高宗皇帝怎会痛下杀手?

一向处事并不果决的高宗李治在立武氏为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决。与其说是长孙无忌得罪了武氏,不如说是他的不近人情深深伤害了唐高宗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唐高宗不愿再处处掣肘于长孙无忌。当皇帝时间越久,那种朝纲独断的念头越像火一样烧烤着唐高宗李治的心。权力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分享,只有独自享有。

除掉长孙无忌,成为唐高宗揽权路上必须完成的使命。估计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虽然逼死了长孙无忌这股旧势力,但是以武后为首的新政治势力将会来得更高、更快、更强。

既然人都死了,案子自然没有重审的必要——除了畏罪自杀,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袁公瑜这次出京,还担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用同样的手段干掉韩瑗。

还没等他亲自动手,有人来报韩瑗已经含冤而死。死了也要开棺验尸。袁公瑜相当敬业,他在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况下,打开韩瑗的棺材,验明正身。他这才放心地返回京城。

韩瑗和长孙无忌两家都被流配岭南,成为奴隶。永徽夺宫,并不只是简单的宫廷政变,它的发生是唐朝的划时代革命。它彻底结束了唐太宗时代。

武则天摇撼了王皇后的地位,又和李一起相继摇撼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顾命大臣地位,取得夺宫的胜利。同时,武则天又以《姓氏录》的门阀体系取代了《氏族志》的门阀体系,以一种包含较多杂色的流内官员结构,代替了排斥杂色的流内结构,从而发动了对长孙无忌的毁灭性打击。

时为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秋,正西风渭水,落叶长安,好一派凄凉。长孙无忌在袁公瑜的不断催促下,在黔州的寓所悬梁身死。临死之前,长孙无忌手持一杯“皇赐”的御酒,不觉老泪纵横……

2

这场惊天动地逼杀五位宰相的大案,就这样干净利落地了结了。我们来盘点一下曾经红极一时的永徽年间的七位宰相的最后结局:

头号人物: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畏罪自杀。

二号人物: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虽然还活着,但锋芒不再,已过时。

三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被贬出京,得以终老。

四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被贬爱州,死于任上。

五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被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战死沙场。

六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崔敦礼,平平淡淡地混日子。

七号人物:门下省长官侍中韩瑗,被处死。

如今除李与早逝的崔敦礼外已经全部或贬或杀,收拾殆尽,中书省换上李义府,门下省换上许敬宗,执政班子的大换血便以这样血淋淋的极端方式而告完成。而这些在武则天为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全部搞定了。 

至此,那些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都不落。

事情办到这个地步,应该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只要掌控唐高宗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整个朝堂,乃至整个帝国。

就在血腥的清洗之中,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局诞生了。首先,贵族官僚逐步丧失了权力,甚至丧失了生命,受到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打击。关陇集团是地方武力集团,人员本来有限。长孙无忌等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死的死,贬的贬,使得这个集团受到了重创。朝廷的很多位置空了出来,新兴的势力就可以补充进去了。原来的一般官僚实力和地位有所提高。

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这些新提拔起来的中下层官员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崭露头角,在清除长孙无忌集团的过程中大显身手,此后,他们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再从皇权的角度来考虑,经由这样一番变化,皇权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帝一直和贵族官僚联合治理天下,正因为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征求大臣的意见,处处受制于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