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桐木人”事件与她的政治底牌(第6/11页)
官吏的升迁及调动,都有一套程序。先由中书省起草,送达门下省,经天子批准后才会公布。所以,中书舍人李义府在命令送达门下省以前,收到了这个可怕的消息。
忧愁万状的李义府早就从长孙无忌看自己的冷酷眼神里看见了自己今天的命运,可他又不甘心就此埋没。
对那些京官而言,一旦调为地方官,即使是升迁,心里也不是滋味,更何况是贬职。如果再倒霉一些,被调整到穷山恶水的地方,一辈子就再难重返京都。李义府来自蜀地,经过官场上炼狱般的煎熬,现在又要重新回到蜀地,回到人生的起点。离开繁华的京都,让他觉得人生的无限悲凉。他想到少年时代的自己负笈京都,在宦海里苦苦挣扎,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欲哭无泪。
李义府写在脸上的黯然失意被另一人看在眼里,此人便是中书舍人王德俭。
授计于李义府的王德俭是另一位失意官员许敬宗的外甥,在权力集团内部被人称为“智囊”。因此,王德俭向李义府授计,应该是许敬宗的一种活动。
有可能许敬宗曾和他这个外甥说起目前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的投资风险太大。王德俭之所以自己不去“叩阁上表”,去争取那一套富贵,而是把机会让给李义府,是因为他还无法准确把握这件事将会带来怎样的结局。
叩阁上表是有风险的,因为长孙无忌还占有绝对的优势。
王德俭教给李义府的,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敢干的事。他不愿去冒这个风险,而李义府则不同,他必须铤而走险,这是他唯一的选择。这次王德俭见李义府遭到这样的排挤,不妨死马当活马医,就拿他来做一个活体试验。
王德俭对李义府说:“皇帝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正在犹豫不决,一直担心宰相们会有异议。你如果能够在这时候提议立武氏为后,那么就有希望转祸为福。”这虽然是一步险棋,但李义府这时候已经别无选择。人只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会绝地反击。
李义府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也是命不该绝。当天夜里正好是王德俭值班,他将这个值夜班的机会让给了李义府。天亮以后,命令下达中书省,即使是高宗皇帝,也无能为力。
这一天的黄昏,李义府进入宫中值班。
在中书省值夜后,李义府在适当的时间,宣称有急事上奏高宗,并约好担任紧急联络的宦官,把已经拟好的奏文呈上。
奏章的主要内容:臣闻皇后王氏行为有碍妇德,恳请尽速废王氏,立堪为后宫典范的武昭仪为皇后,以满足天下臣民的愿望。高宗皇帝十分高兴,亲自召见李义府,赐给他珍珠一斗,留他在京官居原职。
武昭仪也暗中派人慰勉李义府,并说服高宗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贵族官僚,在背后议论废后立武这件事时,张口就骂武昭仪是“寒门出身的贱妾”。这样的话打击了一大片,尤其在同样出身寒微之人听来是刺耳的,让人愤怒不已,本来他们或许是两边都不靠的骑墙派,可现在却更加同情武昭仪的境遇了。
如今李义府公开站出来挺武,不但挽救了自己明天就要被贬职的命运,还得到了许多赏赐,并升高官。李义府是高宗和武昭仪投到外朝官僚湖中的第一颗石子,要让废立皇后的消息与影响,随着石子引起的涟漪,一波一波地向外扩散。
这件事让那些不知道如何站队的官员们认清了现实,只要拥护武昭仪,不管长孙无忌一派如何反对,也能荣升。当武昭仪立后有一天成为事实,他们便可以从长孙集团的手里夺取政权。
此事和对弈极为相似,一子落下,满盘皆活,李义府本来黯淡的人生,就此得到转机。同时,高宗和武昭仪也大受鼓舞,他们终于有理由相信,朝中确实还有敢于跟长孙无忌唱对台戏的人,这是最重要的。
高宗皇帝第一次违背长孙无忌的意愿,提拔了长孙要贬斥的官吏。多年宦海浮沉的帝国官员们很快从这件事上找到了权力的解码,皇帝已经不再对长孙无忌言听计从了。李义府提出废后建议,鲜明表态支持武昭仪上位。他的职位不降反升,无疑透露出一个微妙的信息,让所有在现行体制下郁郁不得志的官僚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