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临幸后的龙榻上,鲜血如一张命运的地图(第5/5页)

李承乾由堕落走向政治人生的完败,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在李世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高压态势下,身心的扭曲也是重要方面。

可惜唐太宗君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苛责中与培养继承人的初衷适得其反。这些辅臣们的谏言让李承乾烦躁不安,他曾经放话:“如果有一天我当了皇帝,谁要在我面前说三道四,我就宰了他,杀他个500人,看谁还敢说?”(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既然太子李承乾已经被废黜,朝廷就需要立一个新太子。

魏王李泰明白李承乾被废已是必然,最可能和自己形成竞争的就是晋王李治。

为了博得太宗李世民的好感,李泰甚至表态,我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结果事与愿违,这句话让李世民大为反感。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钻营而谋取。李泰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若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与李泰均安然无恙。”

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是因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仁孝”与不争。

争夺太子席位的斗争,其实是大唐权力集团中关陇派与非关陇派之间的斗争。两派都想围绕将来的帝国接班人,缔造自己的势力,而争夺尤为激烈的是顾命大臣的席位。

由于李治得到了太宗皇帝最为信任的权力大佬——长孙无忌的坚决支持,导致李泰最终落败。自此以后,非关陇派的地位急剧下降。他们中许多极负盛名的人物,或者遭到飞来横祸,或者死于郁郁寡欢,或者被派往地方,离开中央的政治圈子,最后只剩下李。李与关陇派的斗争,对于武则天时代的来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