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临幸后的龙榻上,鲜血如一张命运的地图(第4/5页)
她凭的是什么,不就是喜欢诌几句诗吗?论相貌,按床笫,承姿色,自己哪一点都不比她差。武媚深深感到,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是那么崎岖险要。自从父亲去世后,生活带走了她本该拥有的一切,也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女人靠别人的宠爱而生活,是多么脆弱和危险的事。她甚至觉得,这个才人的封号,如果没有父亲武士彟的名声阴德罩着,恐怕也不易获得。
前路茫茫,长夜漫漫,武则天难以入眠,好在自己年纪还小,来日方长。
每天和武媚打交道最多的是那些后宫的下人们——宦官和宫婢,不要小看了这些后宫里整日忙碌穿梭的底层小人物,很多时候她们看上去才像这里的真正主人。
她从她们口中了解到后宫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负责全部人员日常生活的她们,所编织的情报网之大、之严密,已经达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几乎无所不包。
最近在这些情报网中流传最多的话题,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也是武媚最为关心的。朝中的文武百官因为太子之争也随之分为两大派,互不相让。
虽然武媚还从来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过任何一位皇子,但是通过宦官和宫女们的话语,皇子和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现在武媚面前。这时候几位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们中间,无论最后胜出的是谁,对武媚来说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命运将会和胜出者有怎样的联系?
她知道,即使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希望,也是微乎其微的。
3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七日,皇太子李承乾策动谋反获罪遭废,被流放至黔州。
稍懂弈道之人都明白,下棋时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两步以上。同理,有远见的帝王为皇室的长治久安考虑,在立嗣问题上常常想得很多。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同,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多数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虽然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但这个光荣的传统一直阴魂不散。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所以,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太子,理论上是日后太宗李世民贞观事业的接班人。可是,随着皇子们慢慢长大,太宗皇帝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几个皇子中,他最偏爱的是魏王李泰。在他看来,李泰不光文采出众,更有治国之才,有时候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往往能一语中的。而作为合法继承人的太子李承乾则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一个显得毫无皇家教养的愣头青,脾气暴躁,对朝堂之事完全不得要领。
摇摆不定的太宗皇帝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使得魏王党形成,直接威胁李承乾的太子地位。于是,太子党和魏王党开始在贞观后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权力的争夺。
李世民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九死一生,血刃亲兄弟才夺得皇位,开创盛世。可以说,玄武门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而他一直用自己的完美表现来试图掩盖昔日的血腥。他一直在极力规避皇位继承对帝国的影响。他对立废太子比别人多了更深一层的切肤之痛,他对培养太子到了极为严苛的地步,“搜访贤德,以辅储宫”,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有才之士都拉拢过来给太子当老师。
从李承乾被确立为太子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皇帝先后挑选了十余位“宿德鸿儒”的老臣、名臣担任东宫辅臣,包括房玄龄、魏徵等人。应该说太宗对太子寄予了厚望的,他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接受天下最好的教诲和引导,从而使自己的帝国事业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可太子李承乾根本无法体会父皇的良苦用心,又或者他受不了这份压迫身心的极端教育。他变得无心向学,忘记了自己的太子身份,整日沉浸于歌舞酒宴之中。甚至创新娱乐玩法,把一百多名奴仆组织起来习歌练舞,可见其是一个极具娱乐天赋的太子。
李承乾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绝尘而去,世界被他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最后竟然发展到对严厉管教他的父皇心生怨恨,制订了暗杀和政变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