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第5/6页)
政治权衡的首先是利益,袁世凯决定向革命党人示好,释放了汪精卫,还让自己的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结拜为兄弟。
让袁世凯没有料到的是,1911年12月25日,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忽然回国。这对当时的新闻界绝对是一个重磅炸弹,对政坛的冲击就更大了。袁世凯本来是稳操胜券,孙中山回国多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孙中山登上上海滩的时候,在记者的采访下,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这次回国,身无分文,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革命党人绝不议和。”
孙中山是在向袁世凯放话,不推翻清王朝就没得谈。孙中山回来后,住在了南京,南京顿时成为革命圣地。
可以说这时候袁世凯才感觉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廷中,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袁世凯的地位,如果要建立民国的话,那么总统必定要选举啊!孙中山在国内的人气是非常高的,虽然说袁世凯是实力派,位高权重,但是一旦走民主路线,他有可能不是孙中山的对手,这是袁世凯最为担心的。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的华盛顿。他显然比袁世凯更新潮,更符合时代思潮的发展方向。
孙中山这个人做事也是非常讲效率的,25号回来,29号就举行临时总统选举仪式,当时共有十七个省参加,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位。在十七票中,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切可以说完全出乎袁世凯的意料之外,袁世凯老成谋国,没想到孙中山彻底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和计划。袁世凯自然很愤怒,他立即让段祺瑞和冯国璋发出通告:誓死维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袁世凯是在向孙中山发出威胁信号,你要再这么搞,就开打了。
发出通告的第二天,袁世凯就跑到隆裕太后那里,装模作样可怜兮兮地自责,说自己我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以来,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太后你不要介意啊,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引咎辞职。
隆裕太后也不是傻子,她最不相信的人就是袁世凯,看袁世凯如此装模作样,她知道一定是话里有话。隆裕好言安慰袁世凯,袁世凯这才说道:“南方的革命党人居然敢公然组织临时政府与朝廷对抗,他们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剿灭,希望朝廷能够拨款,让我灭了这些乱党。”
隆裕太后一向怕袁世凯,只好从国库中拿出八万两黄金给袁世凯。岑春煊听说袁世凯两面敲诈,准备镇压革命党人,便站出来骂袁世凯为了个人权力居然不惜破坏共和,袁世凯假装没听到。袁世凯确实是一个独裁式人物,他并不是真的信仰民主和共和,民主和共和不过是他攫取权力的一个幌子。
就在大家以为袁世凯会对革命军动武的时候,忽然京城里传来消息说袁世凯劝告清帝退位,接着京城里的驻外大使联名发出通电,建议清帝退位,以安抚愤怒的沸腾的民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一定是袁世凯在后面捣鬼。大家不懂的是,为什么袁世凯前几天还准备对革命党人动武,现在又逼迫清帝退位,如此喜怒无常,到底背后有什么把戏?
袁世凯逼退清廷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要动武,他发出的那个通电是想告诉孙中山:识时务者为俊杰。孙中山是个聪明人,怎么会不明白袁世凯的意思呢?孙中山虽然当上临时大总统,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他很清楚这个总统的宝座也只有袁世凯才能坐得住,用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可以增加筹码,逼迫袁世凯让清廷退位。
说实话,袁世凯是不相信共和的。1912年1月2日,袁世凯公开发表声明: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此外,袁世凯还说: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
当然,关于中国究竟是适合共和还是专制从晚清以来就争论不休。比如,当时的《泰晤士报》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君主专制传统,如果突然用共和制取代专制,恐怕会欲速则不达。日本人也认为中国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都是小暴君,现在突然全国人都吵着要共和,其实连共和是什么东西,他们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