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第2/6页)
说完,程定国端起枪,崩掉陶启胜。
程定国这一枪打响了武昌起义的首义精神,许多新军高喊“起义”,金兆龙振臂一呼,潜伏在清军的革命党人纷纷拿起枪杆子。由于起义军群龙无首,大家便推举新军中官职最高的吴兆麟担任革命总指挥。
起义事发突然,又气势汹涌,许多清军吓破了胆,以为武昌一夜之间已经被革命党人控制。第二天早上,起义军就攻下了总督衙门,随后接连拿下武汉三镇,武汉彻底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
袁公出马一个顶俩
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都震惊。住在洹上村的袁世凯自然也听说了,清廷大多数官员听到武昌革命的消息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害怕,唯独袁世凯脸上浮上一丝微笑,他明白自己出山的机会到了。
刚开始的时候,清廷的很多官员还认为造反的不过是一小撮乌合之众,只要随便派个人去镇压,这些造反的人就会一哄而散。有很多人请教袁世凯当时的时局,袁世凯笑着说:“瑞澂和张彪不过是两个外强中干的人物,指望他们平定叛乱不可能。摄政王载沣更是眼高手低,根本不可能稳住局面。这些革命党人绝非一些乌合之众,要拿下他们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人建议说:“眼下这种形势,非袁公出山不可了。”
袁世凯听了,笑了,但是他很清楚,现在是非常时期,绝对不可以轻举妄动,非常时期更要镇定。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就在家里等,他知道肯定会有人来找自己。清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就是北洋军,但北洋军除了袁世凯谁也指挥不了。
果然,这次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请求让袁世凯出山,载沣犹豫不决。他对袁世凯可谓是反感到极点,害怕到极点。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大哥,他磨破嘴皮子请袁世凯出山,但载沣无动于衷。连满人军机大臣那桐都请求载沣让袁世凯出马,那桐是满人,对袁世凯没有好感,但他也认为现在除了袁世凯,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那桐对载沣说:“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现在如果不起用袁世凯的话,我大清只怕有亡国的危险。”
载沣气得浑身发抖,骂道:“连你也替袁世凯说话。”
那桐说:“臣不是替袁世凯说话,是替大清着想。”
载沣虽然愤怒,却又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载沣认真想了想,几天后召见奕劻和那桐,纠结地说:“如果真的起用袁世凯,你们敢保证他没有异心吗?”
奕劻拍着胸脯说:“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袁世凯这个人绝对没有异心。”
听叔叔这样说,载沣也只好起用袁世凯。听说载沣要用袁世凯,恭亲王溥伟急了,他找到载沣说:“皇叔,你用袁世凯,这是引狼入室啊!”
载沣痛苦地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何尝不知道袁世凯是匹狼,但前狼后虎,袁世凯好歹名义上算是我们大清国的奴才,他虽然危险,毕竟比革命党人要好些。”
溥伟一听,也只能承认,说:“就算要用他,至少要找一个人牵制他啊!”
载沣问:“找谁呢?”
溥伟急了:“皇叔你是摄政王,难道身边就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吗?”
载沣满眼凄凉,他摄政三年,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人,叹道:“朝中全是支持袁世凯的人,我一个心腹都没有。”
载沣一语道破了这三年来的辛酸,原来他摄政三年,手中并无实权,不过是一个被朝臣架空的摄政王。
就在袁世凯在洹水装模作样钓鱼的时候,朝廷谕旨送到洹水边,让他担任湖广总督,全权负责剿匪事宜。
没想到袁世凯忽然摆起谱来,给朝廷回了一封信:“微臣在家养病时,听到爆发了武昌起义,对此微臣非常痛心。朝廷让微臣去镇压乱党,微臣理应义不容辞。只可惜脚病还没好,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什么时候等微臣脚病好了,再为朝廷效力吧!”
袁世凯也不是故意要跟清廷为难,只是他嫌载沣开出的价码太低,一个湖广总督就打发自己,他实在接受不了。
袁世凯既然不出马,朝廷只好派其他人,载沣选择了满人荫昌,荫昌在德国留学,主攻陆军,后来又在德国军队里做了实习生,还跟德皇威廉二世在一个队里。载沣正是看到荫昌的高学历才选择了他,但荫昌自己并不自信,他深知自己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在赴任之前特来洹上村请教袁世凯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