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第5/10页)
我觉得应该北伐,北伐是主动出击,在战略上可以让己方处于主动地位。如果取消北伐的话,那么清军就主动得多,也会有更多的兵力来围剿太平军。
北伐军人数虽然少,却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里面的将士主要来自广西,也就是曾国藩所谓的“老长毛”。曾国藩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三十万新长毛的战斗力还比不上三万老长毛。”这支王牌军队虽然一路上发展到五六万,但打到最后始终是两万。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这样一支精英部队,其他人很难真正融入他们,而且北伐军是流动作战,新加入的人也跟不上节奏。
北伐军确实极大地牵制了清军,清廷前后调动二十多万大军才消灭了北伐军,清军方面损失了七万多人。北伐军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对于清廷的震撼极大,以至于后来曾国藩抓到了广西的长毛,一律斩首。
下面我们将看看这支王牌军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纵横北国,过把瘾就死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初一,北伐军出发了。
关于北伐军的人数还得啰唆几句,一般认为是两万人,但也有人认为有五万人,历史学家范文澜就持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北伐军在出发时有五万,在过黄河之时损失了三万,最后只剩下两万。
北伐军首先到达安徽境内,整个安徽只有四千清军,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周天爵招抚的捻军。这支军队自然不可能抵御北伐军,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来到六合县。也就是在这里,北伐军尝到了厉害。六合知县温绍原虽然是个小官,但跟江忠源一样,官小志气不小。他很早就预见到太平军可能会攻打六合,提早做好了准备。
温绍原是个不错的父母官,深得民心,他老早就训练了一大批乡勇。在太平军到来之前,他就把百姓都迁入城内,然后坚壁清野。两军相持期间,温绍源甚至主动偷袭北伐军的先锋部队,差点让太平军的先锋部队全军覆没。
北伐军攻不下六合县,只好绕开,攻打镇守苏州的周天爵。周天爵手下没多少兵,但他这个人胆子非常大,居然真的模仿书中情节,玩起了空城计。城门打开,周天爵坐在城楼上悠闲地抽烟。林凤祥非常谨慎,居然不敢攻,放弃了宿州。周天爵得理不饶人,居然还带着三千人马去追击太平军,也小有收获。
太平军一再受挫,损失了不少人马,只好招募饥民。后来北伐军又被胜保在清流关下击败,北伐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些战斗中可以看出,李永芳和林凤祥都不是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只能算是冲锋陷阵的将领。
不过,这两次失败之后,太平军很快扭转形势,接连攻克蒙城、亳州,来到黄河边上。
清军将领陆应谷与北伐军在黄河边发生了激战,双方都死伤不少。正在北伐军苦于无法渡河之事,捻军过来协助他们,击退清军,攻下归德。陆应谷仓皇逃跑,归德之战后,北伐军再次一路高歌,畅行无阻,接连攻破睢州、陈留、开封,一路到达军事重镇朱仙镇。
尽管太平军拔去了黄河边上的清军营垒,但林凤祥和李开芳都不熟悉水战。这两人都是打仗还行,组织不行的角色。加上此时军队人数扩张,他们一时之间非常茫然。林凤祥请求韦昌辉支援些粮草,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啊!仓皇之中,两人也没来得及筹备,就匆匆渡河。结果被八旗将领托明阿和善禄偷袭,死伤惨重。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趁夜偷渡,结果又被清军炸沉不少船,伤亡惨重。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李开芳和林凤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渡河。渡过黄河后,只剩下两万人的精锐部队,其他人等不是被杀,就是逃散。
北伐军渡过黄河后,咸丰顿时吓坏了。接着,北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河南省怀庆府。怀庆城池坚固,北伐军打了两个月,拿不下来,只好放弃,向西挺进。其时,在天京的杨秀清给北伐军发出了一道密函,让他们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以最快的速度闪击京师,让清军来不及反应,方寸大乱。可惜这封密函被清军截获,李开芳在怀庆逗留了两个多月,完全违背了杨秀清打乱清军的战略部署的目的。
杨秀清也知道北伐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所以要通过机动作战打乱清军部署,防止清军的散部队集结成大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