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第4/10页)

写到这里,我们多少理解杨秀清为何安排两万人北伐了。首先李开芳和林凤祥都是优秀的将领(虽然不是帅才),而且两人互补,一个有勇,一个有谋,如果他们指挥得好的话,未尝不能成功。北伐军后来被胜保和僧格林沁两个军团打败。其实这两个军团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人,两万人打败四万人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

八旗军总共有近二十万,其中两万在南京之战中全军覆没,还剩下十八万。如果灭掉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军团还有十四万,一般认为清廷不会把这十四万人全部押注,这些人可能是负责保护爱新觉罗家族北逃的。清廷会不会这么做不知道,但杨秀清很可能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派出两万人,这两万人全都是精兵,都是从革命根据地广西发展起来的。当年太平军几千人冲破赛尚阿四万人的封锁,一路攻破南京,形成百万之众。杨秀清有理由相信这种事情也可以出现在李开芳、林凤祥身上,如果一开始就给李开芳、林凤祥十万大军,杨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他也担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担心李开芳、林凤祥攻破北京后拥兵自重。

杨秀清显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捻军和天地会等组织,如果李开芳处理得当,大军抵达北京时未尝不会有几十万人之众。从历史上看,北伐所以失败,更多的还是指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失败。

而且,拿出两万的军队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不是一笔很大的赌注。杨秀清显然是抱着不成也罢能成更好的心态。他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这场战役,如果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这场战役上,很可能会亲自指挥这场北伐战争。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牵制清军,从而为西征缓解压力,西征才是主力。

从后来的历史看,也确实是这样的,韦昌辉、石达开、罗大纲、曾天养、胡以晃等重量级人物都参加了西征。为什么西征这么重要呢?因为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东南富庶地带,给清廷来个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个南方,那么清廷就没几天可折腾了。

总体上说,杨秀清这个战略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外敌还没有灭,内部的争斗就已开始,第一个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假设太平军将全部主力部队用来北伐,会出现什么结果?一方面清廷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军很可能偷袭南京,重新占领南京。到时候天国真正拥有的不过是北京一座孤城,占据北京后,接下来就是消灭各地的督抚了。在这个阶段,各地会党很可能不但不帮忙,还会捣乱,也在图谋江山。

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有经世之才,没了清廷的约束,他们的发展会更加迅猛。如果曾国藩和左宗棠打出拥护清廷王室的旗号,将有大量的军队和乡勇汇集在他们的旗下,洪秀全打不过曾国藩,杨秀清也干不过左宗棠。估计,清廷玩完,天国也玩完。湖南人会早一百多年打下江山。

所以说,杨秀清偏师北伐主力西征是深谋远虑之后作出的决策,无奈洪秀全比杨秀清更深谋远虑,直接把他干掉了。杨秀清不想为曾、左等人作嫁衣裳,洪秀全也不想为杨秀清作嫁衣裳,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北伐军只动用了两万人,西征军有六万,这是两次非常大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太平军可能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有六十万精兵,否则不会出动这么少的兵力。历史学家孟森却坚信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有六十万精兵,因为后来的事实很明显,天京之变后,陈玉成李秀成带兵动辄几十万,有时高达上百万,怎么会没有兵呢?

只不过在杨秀清在的时候,非常注重质量,他死了以后,高层更加注重数量。杨秀清一般是不会把新兵派上战场的,新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派上战场。

杨秀清的这种军事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兵贵精不贵多,用精兵可以以少胜多,这也是太平天国前期发展迅猛的原因。后期,太平军动辄几十万大军,却被曾国藩几万人打得抱头鼠窜。杨秀清之死对于太平天国确实是一场灾难。

现在我们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不应该北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