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通往南京之路(第5/15页)

冯云山事先也派人去查探地形,发现蓑衣渡这地方非常险要,很容易设伏兵,便对洪秀全提出建议:“接近蓑衣渡的时候,让步兵下船在岸上先行,其余部队、辎重和家属坐在船里跟着步兵,这样保险一些。”

洪秀全听了,很不爽:“你这个人就是谨小慎微,清兵要是知道在这种山旮旯里埋伏兵,我们还能活到现在吗?让步兵下船,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到长沙啊!还是让水手们赶快划船吧!”

洪秀全就这么驳回了冯云山的建议,没想到他驳回的不是冯云山的建议,也是冯云山的生命。

冯云山本已受伤,太平军的船只到了蓑衣渡后,被树木所阻,刚明白是怎么回事,江忠源的大炮就轰了过来。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冯云山阵亡。江忠源打得热火朝天,原本以为其他部队很快就会过来增援,没想到打了两天两夜,也没见到一个援军的影子。太平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被全歼,但由于江忠源兵力少,还是让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突围而逃。这一战,太平军天国的精锐尽皆覆没,粮草和辎重都被江忠源缴获。

也是天不绝人路,如果其他将领给江忠源拨了一千人,估计太平天国就会全军覆没。蓑衣渡一战是决定历史的战争,如果没有江忠源在这里痛击太平军。太平军势必顺利进入湖南,要知道当时长沙的防守空虚,以清军的办事效率,要想他们赶在长沙陷落之前过来支援是不太现实的。

长沙一旦落入太平天国的手中,湖南很快就会成为太平天国的地盘,到时候曾国藩拿什么拯救他的湖南,别说招募乡勇了,只怕曾国藩会成为洪秀全的阶下囚。湖南一旦成为太平天国的根据地,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就出不来,他们出不来,清廷岌岌可危。历史上也就不存在湘军一说。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蓑衣渡之战就是太平天国败亡的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蓑衣渡之战,南王冯云山阵亡。冯云山对于太平天国是非常重要的,他实际上是丞相的角色,把冯云山比作太平天国里的萧何并不过分,他是这群草莽里难得的一个政治家。冯云山死了以后,太平天国的政治品味明显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冯云山是一个协调者,正是他肯定了杨秀清的功绩,把杨秀清安排在二把手的位置上,也只有他能调和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的矛盾。如果冯云山不死,天京事变或许不会发生。

其次,太平天国在前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些骨干和精锐,在这场战斗中全部损失。这些精锐都是对太平天国非常忠诚的人,有着较为坚定的信仰。后来招收的一些人马虽然也具有战斗力,但是他们都是半道出家,对太平天国的那一套学说都是将信将疑。这一战事实上让太平天国丧失了元气和根本。

再次,战略目的没有达到,没有攻取长沙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太平军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战略要地没能拿到,失去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而且,因为这一战,湖南人的自信大增,正是因为江忠源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激发了曾国藩的勇气和信心,让他意识到乡勇的战斗力比正规军还强。

血染长沙

蓑衣渡一战之后,太平军内部人心不稳,就连领导层也不例外,洪秀全一度绝望到要解散太平天国。杨秀清站出来安慰他:“大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越是挫折越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大哥一定要挺住啊!”

在杨秀清的辛苦经营之下,太平天国总算有了起死回生的气象,大家在湖南又补充了一些兵员。湖南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到了道州时,洪秀全又开始烦躁了:“这哪里是个尽头,还是回广西吧!至少那里我们熟悉啊!”

杨秀清当然不能同意这个建议,当时之所以离开广西就因为在广西很难打开局面,必须寻求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杨秀清跟洪秀全解释,要有大胸怀,就应该占据南京,将南京作为天国的都城,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时机一到就可以问鼎天下。

在湖南行进的途中,大量的天地会成员前来投靠太平军,太平军的势力迅速扩张,到了郴州时已经有十万人,能够作战的有五万人。不久,杨秀清侦知长沙的守军不过两千人,便下令攻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