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古一病文字狱(第7/9页)
齐周华一案不光牵连甚重,而且著作也被焚毁,他想藏之名山、期盼警醒后来者的愿望也落空了。
一柱楼里飘出死亡气息
死神从天而降
江浙一带是文字狱的重灾区,一柱楼诗案也是发生在江南。这起冤案非常恐怖,不光牵连了许多活着的人,还牵连到死去的人。在乾隆后期,人们提起这个案子无不心惊胆战,这个案子与康熙朝的庄氏史狱、戴名世的南山案和雍正朝的查嗣庭案,并称为清朝四大文字冤狱。
能够跻身于四大冤狱,说明总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吧!
徐述夔,扬州东台县人。他是一个神童般的人物,在古代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平庸才能平安,平安是福啊!徐述夔十七岁考上秀才,三十五岁考上举人,科举之路虽然走得缓慢一点,但他对前途还是充满希望的,希望一展宏图,成为国家栋梁。
不过,他的思想还没有调整好,没有调整到朝廷需要的那个频道。他曾经对学生说过:“本朝剃头不如明朝剃头好看。”其实,他也就是发发牢骚,自视才高,却没有得到重用。不平则鸣,写下了诸如此类的诗句:“旧日天心原梦梦,近来世事益非非”“江北久无干净土,乾坤何处可为家”等等。
徐述夔之所以这么不得志,是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考中举人那年的试题是《君使臣以礼》,徐述夔在答卷中写下了“礼者,君所自尽也”,结合上下文看这只是很平常的句子,但是把君和自尽放在一起,一下子就被审阅的礼部官员发现了。根据清朝科场的规矩,举人的答卷必须交到京城,由礼部官员审阅。
这么一来,徐述夔的仕途就此堵死,甚至此后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家里,专心写作,以此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徐述夔打算这辈子过一种书斋生活了,他特地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别致的小楼作为书房。这个小楼很奇特,中间是一根大柱子,在柱子上端辟了两层,其他的梁柱都是嫁接在大柱子上的,所以整栋楼看起来就像是一把雨伞。楼梯是在外面的,在楼的下面有回廊和天井,种着许多梅树,环境确实不错。
徐述夔在这里读了一辈子的书,也写了一辈子的书,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终年六十岁。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集和小说,其中有《一柱楼诗》《快士传》《五色石传奇》《八洞天》等作品。
在徐述夔生前,这些书都没有拿去出版,乾隆二十八年,他的儿子为了纪念他,把他的遗作拿去出版。万万没想到居然惹来了大祸?
徐述夔的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呢?
首先我们说说他的诗集,在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譬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却把壶儿抛半边”等,这些句子确实有对清代失望,怀念明代的意思。
《快士传》是一本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落榜文人,在书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落榜文人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书中也提到文字狱。这部小说文字优美,情节曲折,算得上是佳作。
其他的作品“逆情”不是很大,徐述夔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然后到图书馆里借他的书看看。
怎么就给盯上了呢?
有人猜测,徐述夔给小楼取名为“一柱楼”是有深意的,“一柱”便是“易朱”的意思,由此推测徐述夔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当然也有人说,徐述夔取这个名字是想表现自己鹤立鸡群、卓而不类。这些看法都只是猜测,即使徐述夔真有“易朱”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这个楼名给他定罪。
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刊发了父亲的书籍后,还到处送人,在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争相购买徐述夔的书籍。连江南诗坛泰斗沈德潜也赞不绝口,沈德潜跟徐述夔在同一年考中举人,两人虽然交往不是很密切,但也认识。他亲自为徐述夔写了一篇传记,称赞徐述夔人品和才华双绝,是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榜样。
这桩文字狱是在徐述夔书籍出版十四年后爆发的,究竟是如何引起乾隆的注意呢?
原来徐述夔的家乡有几个望族,徐家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跟蔡家的关系很不好。两家经常闹矛盾,对簿公堂。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去世,蔡家这时想赎回以前卖给徐家的田。徐怀祖曾经花了两千四百两银子从蔡家买了几顷的土地,当时是公平交易,愿买愿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