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反贪“风暴”(第8/11页)

现在想来,于敏中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从中捞钱。于敏中很幸运,在冒赈案还没露底之前他就已经去世。于敏中这个人在生前享有廉洁正直的美誉,没有人会想到他也是一个贪官。他的问题是怎么查出来的呢?说来还是他的后代们为了分家产打官司,官府一查,发现于敏中家中居然有银子两百多万两。

乾隆一看,就知道其中大部分是从甘肃那边捞来的。愤怒的乾隆让人查抄于敏中的家产,并表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要重罪惩治,看在他过世兼为国效力多年的分上,就不追究了。

刑部尚书袁守侗和刑部左侍郎阿扬阿曾经前往甘肃查看监粮,因被甘肃官员蒙蔽,没能发现问题。乾隆认为应该给予他们处分,把他们交给刑部议处。这案子还牵连到陕西巡抚毕沅,毕沅虽然是陕西巡抚,但是根据乾隆制定的规章,陕西巡抚有责任监察邻省的事情。而且毕沅这个人才华出众,在陕西当了十几年巡抚,理应了解甘肃那边的情况。甘肃通省贪官,毕沅却没有发现,降三级留用,并停发所有薪俸。

审判官陈辉祖也卷入案中

就在甘肃冒赈案接近尾声的时候,没想到跟随阿桂查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竟不幸卷入贪污案中。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陈辉祖曾经负责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也就是在查抄的过程中,王亶望的巨额资产让陈辉祖产生了贪婪之心。陈辉祖心想,这么多的黄金、珠宝和古董,我顺手牵羊拿一些不会有人知道的。

就这样,陈辉祖把好东西都拿走了,留下一些稀松平常的东西交公。乾隆是一个非常警觉的人,打开王亶望家财的箱柜,发现里面居然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金银珠宝。这实在不像是王亶望的家私,王亶望曾经进献过不少珠宝,而现在这些家私里居然没有一件。

乾隆是个聪明人,立刻想到肯定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乾隆四十七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召见浙江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等人。乾隆问他们是不是有人把王亶望的家产调包,这几个人都说不知道。乾隆很生气,让人亲自去浙江调查,很快就调查出证据来,发现李封、陈淮正是犯罪嫌疑人,在乾隆的一再逼问下,这两人终于供出了陈辉祖,说陈辉祖用白银换成黄金,还将一些常用的东西替换珠宝。

陈辉祖接受刑讯的时候,百般狡辩,不肯认罪。说到白银换黄金,陈辉祖说当时抄家时,布政使跟自己商量,说金子含水过多,成色不好,运到北京以后,估计耗损会更多,所以干脆换成银子更实惠一点。陈辉祖强调说,这么做也是为了国家着想。为了抵罪,陈辉祖甚至编造出离谱的借口,说王亶望被抄时曾向他求情,怕金子太多引人注目,让自己按照市场价兑换成银子。

说到实物被调换,陈辉祖编造借口说,从王亶望家里搜出的朝珠太普通,自己都不好意思运往北京,所以让人在外面买了一些好的,一并放在里面,这么做也是为朝廷着想。

陈辉祖的供词显然是不值一驳的,黄金成色不好兑换成银子,怎么送到北京来还有九两黄金。而且陈辉祖对其他一些贵重的珠宝只字未提,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王亶望曾经向乾隆进贡了一些宝物,乾隆照例给他返还一部分。

陈辉祖的上司阿桂负责审问他,阿桂从陈辉祖家奴口中得知陈辉祖偷换名贵的玉器和字画等等。看到调查出来的证据越来越多,陈辉祖知道如果抗拒的话,后果更严重,只好坦白。

坦白之后,乾隆开恩,抄了陈辉祖的家,判为斩监候,随后改为自尽。陈辉祖因为一时贪念,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丢掉了卿卿性命,真应了那句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陈辉祖死后,江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昨日抄人家,今日被抄家;贪官皆上路,百姓笑哈哈!

一个牛脾气揪出一群贪官

像李侍尧这样的重量级的高官贪污引起轰动我们可以理解,像甘肃这样全省集体贪污的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贪污弄得全国皆知你能理解吗?

作案者是浙江平阳县的一个县令,捅出这个案子的是一个脾气相当直的老头。这个老头捅出这个案子后,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处分降职,这是这个案子最奇怪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