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个性的皇帝(第5/9页)
在即位之初,乾隆处处以唐太宗为榜样,他认为得人心远比控制人重要,也更有效果。对那些在雍正朝触犯法律的人,比如著名将军傅尔丹和岳钟琪在雍正朝因贻误军机获罪,两人已被判死刑,乾隆无罪释放了他们。像查嗣庭和汪景祺这样的文字狱重犯,已经被处决,乾隆允许他们流放的家属回祖籍。至于那些被雍正抄家的官员,乾隆一概停止查抄,抄家之风点到为止,没有补足的亏空不用再补了。
不到三个月,两千多个官员就从乾隆的仁政中得到好处。这些官员们在雍正的时候整日提心吊胆,随时担心项上脑袋。乾隆一下子就笼络住官僚集团,就这个意义来说,康熙当初说他有英雄气概是不错的。
乾隆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孝子皇帝,刚当皇帝后,虽然政务繁忙,他也没有因此让孝道有丝毫亏损。隔三岔五给母亲问安侍膳,对母亲的生活关怀备至。
大家知道,乾隆是一个相当奢侈的皇帝,但是刚登基的时候,乾隆却非常节俭,连过年过节大臣们给自己进献礼物他都不接受。但是对于母亲的生日,他却办得非常铺张。
无论是仁君和暴君,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皇帝。皇帝身上都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对皇权的绝对把握,绝不允许别人分享这“神圣”的权力。即便是对自己的母亲,在权力这块,乾隆也是敏感的。
即位三天后,乾隆就召集太监和宫女,叮嘱他们:“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你们绝不可以在太后面前讨论政事,让太后心烦。太后仁爱,生我养我,有什么事,母子之间自然会相互交流。宫廷之中,绝不可以随意风传市井之言,如果有什么传言,先跟我说。如果符合太后的心意,我自然会告诉太后。以后,如果你们随意在太后面前散布流言,必治以重罪。”
乾隆的意思很明白,防止太后干政。
有一天,乾隆和母亲聊天,母亲说顺天府东面有一座破庙年久失修,快要倒塌,希望乾隆能出点钱修修,事情虽小,也是好事一件。乾隆听了,满面愉悦地答应了下来。太后走后,乾隆马上拉下脸,严厉责备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骂他们在太后面前胡言乱语。乾隆告诫他们,以后这种事情,如果不先行陈奏,决不轻饶。
对自己母亲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乾隆斥责张保和陈福,显然是给太后传递信息,我是孝子,也希望你做一个慈母,不要随意干政。太后也是一个明白人,从此不再管其他事,安享晚年。乾隆这是防患于未然,熟读史书,他深知太后干政和外戚专权的坏处。
对自己的兄弟们,乾隆也不放心。登位不久,乾隆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皇族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乾隆的两个弟弟分别是弘昼和弘瞻,乾隆跟弘昼的关系更亲,两人从小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十二岁的时候,乾隆被康熙带到宫中,时常想念这个弟弟。
乾隆当上皇帝后,兄弟的关系反而疏远了不少。乾隆一方面想做一个好哥哥,另一方面也提防弟弟觊觎皇位。在生活上,乾隆对两个弟弟极尽照顾,赏赐丰厚,还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但乾隆经常旁敲侧击:“只要做到不干政,就能保全富贵和名誉。”
有一次,乾隆让弘昼给八旗子弟做监考,考试开始后,乾隆仍然待在考场。弘昼对他说:“你回宫吃饭吧,这里有我就行了。”乾隆虽然点头,仍然坐着不动,想多观察一会儿,怕这些八旗子弟作弊。
弘昼看自己的话没起作用,心中恼恨,说道:“你难道连我都不相信,你不会认为我会被他们收买了吧?”
乾隆听了,脸色顿时阴沉,但他毕竟是个有涵养的皇帝,没有争执,甩袖而去。
乾隆走后,弘昼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心中后怕。第二天,他找到乾隆,当面认错。乾隆淡淡地说:“你也知道错了。昨天,如果我跟你争执,双方吵了起来,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只怕你现在能不能站在这里都是问题。你说话虽然难听,但我清楚你心肠是好的,所以原谅了你,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记住,虽然你地位尊崇,但做事也一定要谨慎。”
乾隆说完,弘昼背上凉汗直流。
还有一次,弘昼给太后跪安后,坐到了太后宝座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没想到犯了大错,因为这个藤椅平常是乾隆坐的。乾隆指责他不懂礼节,在太后面前跪坐无状,就因为这事,弘昼被罚俸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