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18/18页)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国号为周,改年号为昭武。吴三桂的这个举动是毫无意义的,他放弃过江的机会,最终走到这步田地,不是因为战术的错,吴三桂打仗还是很厉害的。吴三桂的失败是战略的失败。
决战终归是要来的。在长沙大战中,吴三桂余勇犹在,双方总共投入了十几万的兵力,吴三桂大军分成三路,和清军展开厮杀。吴三桂三路都旗开得胜。
清军也展开了对岳州的进攻,可惜没有半点进展。在局部战场上,吴三桂军队仍然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一面,可惜大势已定,纵是天神下凡也不能力挽狂澜。
到了这时候,清军还不敢跟吴三桂交战,对他存着畏惧心理。
岳州城强攻不行,清军便将其围困起来,岳州城闹饥荒。吴三桂派兵救援,可惜被阻回。吴应期没办法,只好派兵出击,成功地突围了出去。岳州再次回到清军手中。吴应期的这次逃跑,说得好听点是突围,其实是为吴三桂造反大业敲响了丧钟。
回想吴三桂的一生,我们不必用意识形态的词语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因为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枭雄,一生轰轰烈烈,阴谋与大气并存,金戈铁马,荣辱共存,他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是非观来评价这个人。
吴三桂是一个生命力非常顽强的人,他始终在与命运抗争,没有坐以待毙,无论是当年保卫明朝,还是后来为自己的奋斗,以及现在守住自己藩王的地位。
临死之前,吴三桂也没有选择绝望,选择消沉,他想进行最后一搏,至少这种爱拼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在吴三桂去世前,他布置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他派遣胡国柱、夏相国带领几万人分别进入广东和广西。这两人也非常给力,夺取了大量城池,尤其在广西,几乎将广西全境收复。
可惜,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改变什么,吴三桂的人气指数直线下降,部属们纷纷离他而去。六月份,他的结发妻子张氏病死,吴三桂的精神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不久,他就病倒了。重病中,他让孙子吴世璠来衡州,吴世璠是吴应熊的儿子,吴三桂将帝位传给孙子。说是帝位,其实是个烂摊子。
吴世璠还没赶到衡州,吴三桂已经病逝。康熙得知后,立即全面进剿吴军。在清军的威逼下,吴应麟带着吴世璠从贵阳逃到云南,接着,吴应麟在交水纠集兵力,打算废掉吴世璠,自立为帝。大将郭壮图得到消息后,率军到交水,诱惑吴应麟出城犒军,将吴应麟当场勒死。
这次内乱还只是一个开始,接着,内乱越来越多。一些将领密谋擒拿吴世璠和郭壮图献给清军,吴世璠得知这个消息后自杀,郭壮图父子也双双自刎。清军进入云南后,到处寻找吴三桂的尸骨,有一天挖出了十三具尸骨,全都焚烧成灰。其实,这些都不是吴三桂的尸骨,吴三桂的尸骨只有少数人知道。后来,吴三桂的侄子出面,供出吴三桂的尸骨所在。康熙对吴三桂充满了刻骨之恨,将他的尸骨锉成灰,分发给各省。
历经八年的削藩战争,康熙终于险胜,清帝国度过了最惊险的时刻,康熙仍然心有余悸。所以,臣民们要求给他上尊号的时候,他断然拒绝。这不是什么帝王的品德,什么谦逊治国,是他对过去所作所为的反思。他没有想到撤藩会引起那么大的危机,抛开将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不说,他差一点就为自己的冲动葬送了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