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17/18页)
王辅臣的说法显然不能尽信,莫洛排挤他可能是事实。但事实上,他已经收取了吴三桂的贿赂,听说他起兵的消息,吴三桂立即给他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王辅臣呆在西北这么穷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这么大方地给他拨款,他想不动心都难。康熙虽然一再承诺不追究他,但王辅臣始终心怀疑虑,担心这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尤其是自己杀害了莫洛,康熙能这么算了吗?莫洛是清朝贵族,康熙的心腹,难道康熙会让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辅臣表面上归附清廷,实际上跟着吴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来越乱,叛将越来越多,随后,王辅臣又攻打兰州。在西北一带,能够撑起大梁的就是张勇了,为此,康熙封他为靖逆侯,将甘肃全省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宁夏发生兵变,张勇的得力助手陈福被乱军杀死。张勇推荐赵良栋取代陈福的位置,张勇、赵良栋、李进宝被誉为“河西三汉将”。最终,这三人和王辅臣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收复了陕甘,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吴三桂饮马长江之时,没有及时渡江与清军展开决战,这是吴三桂集团的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吴三桂做出这个决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只神龟有关。但他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吴三桂这个人一生求稳,一旦渡江的话,将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受挫的话,后方的根据地云贵很可能不稳。
吴三桂停止前进,给了康熙一个很好的喘息时机,与此同时也让自己军队的士气低落,磨损了锐气。
康熙从全国调集了二十万兵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吴三桂展开了决战。吴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万,加上一些策应部队,大概在三十万左右。双方都不可能轻易取胜,这再次证明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没有趁热打铁实在是可惜。
吴三桂二十万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湖南,吴三桂非常重视岳州这块地方,他把岳州交给自己的侄子吴应期。吴应期是一员猛将,由他镇守岳州,吴三桂比较放心。就目前来说,吴三桂完全具备了划江而治的资本。但霸业的根本就是不可能与人共享天下,偏安一隅的结果就是灭亡。
要么得到所有,要么一无所有。
说实话,清军总司令康熙这时已经捉襟见肘了,到处都有请求增兵的折子,但康熙手中已没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统帅勒尔锦夺取岳州,结果喊了两年,勒尔锦还是按兵不动。于是,清军和吴军形成了荆岳对峙之势,清军守着荆州,吴军守着岳州。
清军在西北战场上取得胜利,扭转了局势,图海、张勇等人打败王辅臣后,等于剪掉了吴三桂的一只大翅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国战场的形势发生战略性的转折。清军经过短暂的战略性撤退后,很快就开始了全面反攻。西北战场收服王辅臣,将四川叛军逐回老巢。康熙十七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福建平定,清军进一步收复东南地区。
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清军开始对吴三桂进行战略包围。清军选择湖南的茶陵和攸县为突破口,并迅速撕裂缺口,将战果扩大。不久,清军又攻克郴州、桂阳、兴宁等城镇,招抚了吴三桂的总兵王育民等人。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吴三桂内部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将领之间矛盾凸显。吴三桂手下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叫高大杰,此人打仗非常厉害,能攻能守,曾多次击败清军。但是他和另一个将领韩大任有矛盾。韩大任这个人比较会玩关系,爬到高大杰的头上,对他百般侮辱欺负,最后高大杰郁闷而死。
韩大任镇守吉安,结果被清军击败,一路逃到湖南。途中,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带领上万精兵投靠了清廷。接着,清廷又招抚了韩大任的余部近五万人。可以说,韩大任的投降让吴三桂承受了重大的损失。不久,吴三桂的水师将军林兴珠也投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造反整整五年了,吴三桂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看到吴三桂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部下为了让他打起精神,建议他称帝。吴三桂心里清楚,自己很快就会走进山穷水尽的地步,称帝不过是完成内心的一个愿望而已,但他还是选择了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