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辈子都在死磕的母子(第8/15页)

嫁给顺治后,尽管顺治对自己非常宠爱,但孝庄却对她极尽折磨,而且折磨得不露痕迹。那种痛苦,没有宫廷生活经验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说,董鄂妃的一生肯定是不幸的。如果孝庄这个婆婆看自己顺眼的话,好歹一生会比较平静。但生活注定是一场悲剧,儿子早逝似乎就是一个征兆,顺治对她如火的爱情并不能挽回什么,地位的尊崇似乎也不能减少不幸。

我相信董鄂妃一定有这样的感触:与其生活在帝王将相的家庭,不如生长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至少可以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

董鄂妃死后,顺治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还赐死了三十多个太监和宫女,这样方便董鄂妃去阴间后还有人照顾。

董鄂妃死时年仅二十二岁,顺治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这样的年纪在现在刚够法定结婚年龄。在封建社会,连一个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幸福,更不用说一般人了。生活在今天,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我非常不理解的是,碰到一段凄美的爱情,为什么有的文人就喜欢往妓女身上扯。在某些文人看来,具备这样条件的在当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莫属,正好两个人名字中都有一个董字。《清朝野史大观》对此言之凿凿,证据是两个文人的诗词,一个是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一个是冒辟疆《梅影庵忆语》,冒辟疆是江南名士,说话有斤两,他曾经在青楼里认识董小宛,后来娶她为妾,清军入关后,董小宛落入清军手中,这个董鄂妃呢就是那个江南名妓董小宛。

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董小宛比顺治大十四岁,当董小宛在秦淮名声大噪的时候,顺治才两岁,董小宛死的时候,顺治只有十三岁,搞不懂为什么有人把董小宛附会成董鄂妃。

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一生是非常复杂的,首先这个人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其次他在政绩方面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他从小生活在多尔衮的淫威之下,精神受到很大的扭曲。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开始亲政,亲政之后,他与母亲的矛盾不断恶化。为了治理好国家,顺治精心研究汉文化,学习汉语言,颁布了一系列的仁政。

但说实话,在私生活中,这个人确实谈不上仁慈。他动辄处于暴怒状态,表现出精神病人的一些症状,行为非常离谱乖张。当然,我们可以对顺治的遭遇表示理解,童年的不幸常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虽然他的性格让人很不喜欢,但是在治国方面他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大清国入关后最开始的十年里,他不但让GDP稳定增长,而且为以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治国方面,顺治没有民族歧视——不对,还是有民族歧视的,歧视蒙古族。总的说来,他采取的是柔性治国方针,尽量放低姿态接纳民意,同时积极开展改革。明末贪污腐败成风,顺治为了整顿吏治,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赏罚条例。经济方面,顺治废除崇祯的许多苛捐杂税,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他积极推行垦荒。

顺治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千古明君,但也绝对不是个昏君,他虽然对宫里人脾气暴躁,但对大臣们还是有虚怀纳谏的雅量。譬如,户科给事中朱之弼曾经给顺治上了这样一道奏疏:

今日之病在六部,六部之病在尚书,尚书之病在推诿,推诿之病在皇上不择人、不久任、不责成效、不定赏罚。

即使任事之人,视国事如家事,犹恐废弛;今则尽如事外之人,疑事畏事之念多,任劳任怨之意少。事稍重大,则请会议;不则迁延日月,诿之行查而已;不择卸责于人,听督抚参奏而已;不则畏首畏尾,听科道指名而已;不则苟且塞责,毋庸再议而已。上下推诿,以为固然,曾有担大事、发正言,以图实济者乎?

朱之弼不光放胆直谏,甚至将一切问题的责任都推到皇帝身上。换做是一个昏君,不把他脑袋砍了,也要让他回家养老。顺治时年只有十八岁,非但没有生气,甚至连否认都没有,更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承认事实,虚心采纳意见,然后晓谕六部要整肃一新,不得懈怠。

当然,顺治在治国方面也有一些污点,比如郑成功打过来之后,他吓得要逃回辽东,被孝庄鄙视一番后,居然又说要御驾亲征。这时候,顺治已经二十二岁了,表现还这么冲动,确实有些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