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 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第10/11页)

  • 肖健(1920—1984),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 安德森(C. D. Anderson,1905—1991),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正电子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吴耀祖,1924年生,美籍华裔流体力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1年起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2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

  • 罗沛霖(1913—2011),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193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8年9月接受中国共产党指示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50年夏天提前进行博士论文答辩(1952年被授予电工、物理、数学专业特别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9月归国,先后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担任重要领导职位。​​​​​​​​

  • 李正武(1916—2013),原名李整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W. A. 福勒、M. 德尔布吕克人,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10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先后在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 鲍文奎(1916—1995),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39年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194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留学,195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9月归国。先到四川农业科学研究所任食粮组副主任,1956年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 1949年6月18日,留美中国科协在匹兹堡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来自匹兹堡、芝加哥、纽约、波士顿、费城等13个区会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参见傅琳《留美科协成立始末》,《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40—45页。​​​​​​​​

  • 陈福田(1897—1956),外国语言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1923年起执教于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主任。1948年离开中国大陆,移居出生地夏威夷。​​​​​​​​

  • 据统计,1945—1949年间赴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多达5000人。而1950年初,留美中国科协极盛时会员只有800人。也即,多数中国留学人员没有参加留美中国科协。据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88—111页。​​​​​​​​

  • 赵忠尧(1902—1998),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1930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详情可参阅《沈善炯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第四章。​​​​​​​​

  • 易家训(1918—1997),流体力学家。1941年从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毕业。1945年赴美爱荷华大学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校任教和指导研究,1956年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授,先后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0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0年)。据冯元桢《悼念流体力学家易家训》,《力学进展》1997年第4期,第433—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