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参谋出身背景与素质的分析(第3/3页)

以上所述,只是战前地方部队一个极端的例子,一般国军部队的风纪较为严明,不过敬业精神仍然不足。1934年,蒋介石在对高级将领的一次演讲中,即曾指出由于参谋人员普遍地不能竭忠尽智,因此各级主官应勤于监督,以求命令的贯彻:

带我们中国的军队,就不好和外国的军队来比较。在外国做了一个营长,只要挈住纲领,比较宽闲,不必要自己亲身来做多少事了。由此推上去,做了一个大将自更不必说,只要总持大纲,无须躬亲细务,什么事情,部下替他准备好,只要他作一个最后的决定就够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事情,有他下面一般参谋和师、旅、团长来计划,部下的人们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按部就班切切实实做好了,所以不必待总司令再来费心说话。例如明天作战,他手下的参谋人员,今天早已将作战的计划和命令拟好了,当统帅的人,只要将地图拿出来看一下,决定采行哪一个计划就得了,无须乎再多说话。我们中国军队就不然,做部下的人,没有几个真能“竭忠尽智”实实在在替长官来计划好的。并且上面计划好的事情和发下去的命令,一般部下还不能切实照着来做。所以全靠我们当将领的人,能够勤劳监督,实事求是。[37]

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事的要求,参谋业务自然也有所改善,不过改善的程度似乎极为有限。1942年,军令部派员视察各单位参谋业务后所作的一份报告指出,各级参谋人员对委员长、总长、部长、次长的各种训示,以及军令部所颁发的各种法令、教令,少数尚能遵照奉行,大多数虽能阅读记忆,但少研究体会,虽能遵照奉行,但是奉行的程度不能彻底,更不能作有计划、有系统地实行,甚至有若干单位,尚不知其重要性者。这份报告并且对各种不同训词和法令遵行的情形,分别作了以下的检讨:

1. 各级长官的训词:各级参谋能认真加以研究,并力求遵行者,仅占十之一二,能阅读了解者,约十之三四,其余率多敷衍了事,尤以低级参谋人员为最甚。

2. 军令部颁发各种命令、法令:除兵站机关外,各部队均较为熟悉。

3. 作战教令及作战丛书:各参谋能悉以研究而遵行者,实属甚少。[38]

1944年,俄国驻华军事代总顾问也曾指出,国军“营以下的动作,大体可以说是很注意了,但团以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并且认为这是国军最大的毛病。针对这些批评,蒋介石并未反驳,反而认为应该切实接受并积极反省与改革。[39]不过成效如何,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抗战时期国军的高级参谋和中、下级参谋,不论在学识和技能上,均无法和先进国家的参谋相比。蒋介石即曾在一次参谋长会议中,对国军和日军的参谋素质作了以下的比较:

大家看敌人方面,他一个上尉参谋,派到前方,就可以指挥旅部、团部作战业务,他们参谋之精于后方勤务,更不必说了,我们现在不仅中级参谋人员,就是一般高级参谋长和参谋处长,对于指挥作战和主持业务的效能,是不是都能赶上人家的上尉参谋呢?如果我们不从这一点上力求上进,我们就不能打胜仗!外国军队之所以战斗力强大,一切组织、训练与技术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他们幕内有一班精明强干的参谋人员![40]

战时国军的一位师长在比较中、美两国参谋业务时也曾指出,中美两国典范令所示参谋责任,大致相同,[41]不过国军参谋在自动尽职和积极负责两方面,和美军相较,犹有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