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参谋出身背景与素质的分析(第2/3页)
(二)中、下级参谋
依据1935年参谋本部制定的《陆海空军参谋任职规则》,各级参谋需经参谋本部审核遴选,合于下列资格之一者始得任用:
1. 曾在国内外陆、海军大学校毕业者。
2. 曾在国内外陆、海、空军各专门学校毕业,及在国内外陆、海军军官学校、航空学校毕业,并任军职三年以上者。
3. 与军官学校相当之其他军事学校修业在一年半以上,毕业后曾任军职三年以上,有参谋能力者。[27]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担任参谋职务者,应以陆大毕业者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陆大教育的不发达,致使参谋人员大多出身军官学校或军事专门学校,边疆部队甚至有文学校出身者。其中除有少数优秀者外,一般均与参谋应有的水准相差甚远。[28]
抗战爆发后,下级军官缺乏,遂急造以应部队需要,不仅将军校正式班期缩短年限、减少课目,且增设许多短期训练班,致使军官的素质无形降低,而其中一部分充任中、下级参谋职务,参谋的素质也因此降低。[29]据一项军令部的统计显示,1940年时国军参谋学资不合者,达二分之一以上;至1942年时,仍有三分之一强。[30]1944年俄国驻华军事代总顾问返国时,曾应委员长蒋介石之请,指出国军的缺点,认为国军“团以上司令部的人员,很多不是正式军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职务,交给一些落伍的军官或不习军事的文人来担任,参谋人员虽然有些是陆大毕业,但大多数都是缺乏实际的经验,在部队里面也没有专门业务的训练,所以人事参谋不知怎样来管人事,补给参谋不知如何来办理补给,至于军需、军械人员,更多滥竽充数,甚至于管理物品检查物品的常识都没有!司令部的人员既不健全,司令部的业务自然无法推进。”[31]此时参谋的素质,如以司令部的性质加以区分,大致上以集团军以上的参谋人事最为健全,军部次之;师则人才缺乏,成绩甚差;兵站总监部与分监部的参谋,素质尤为低劣。各级司令部的中、低级参谋人员,出身短期训练班者间亦有之,一般经验尚可,战术修养则不足,差堪推行日常业务,至于自动自发工作和研究发展的精神,则几乎是百无一二。[32]
一般说来,随着参谋教育的发展和军令部人事制度的运作,参谋人员的素质,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军官,至抗战后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如各军事机关、部队的参谋人员中,出身陆大正则班和特别班者所占的比例,1939年9月时为12.1%,1940年12月时为10.6%,至1944年9月时则升为19.0%。[33]不过一些地方部队,直至抗战末期仍未有完善的参谋制度,而以“认识字的作参谋,不识字的作副官”,若干参谋虽然知书识字,但是仍不懂得如何使用地图。[34]至于日军的参谋,由于参谋教育发达已久,以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有35%系陆大毕业,[35]兵学素养要高于中国的参谋。
除了参谋教育外,提升参谋素质的另一途径是从做中学习。但是国军的参谋作业也大多十分散漫。1937年3月,黄埔二期出身的刘子清奉调四十四军的政训处长。四十四军为川军刘湘属下的部队,军部驻成都,军长王缵绪。刘上任后,对军部日常运作的情形,有以下生动的描述:
军长管不着部队的事,部队调到哪里去了他也不晓得。刘湘直接要掌握的是旅、团长,次之是师长;至于军长,不过给他一个官位,让他安插一些亦官亦商的亲戚和旧部,按月分领一点民脂民膏罢了。军部的办公,一张长桌,两排椅子,上午十时左右,各处主官去签个到,私人有事就走,无事便坐下来“充壳子”。慢慢从女明星谈到女戏子,再从命相学谈到生意经,以及麻雀牌与鸦片烟;有时也偶然想到国事,谈谈报纸上的消息,以及交换一点内幕新闻。下午多半是八圈麻雀,几场宴会,然后到什么太太那里去玩玩(成都私娼,每自称略有地位的某太太,以示伊之身份高贵而非娼也)。上午办公,军长多到场,且高踞主席座位,因此我每日上午都去参加,后来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也就少去了。军部那些人,不是一袭长衫,便是一套西装,少见有穿军服的。年龄大一点的,还手拿一枝长一尺以上的旱烟斗。即使参加总理纪念周,不但服装也是如此,而那根旱烟斗,也还是爱不释手,并且行礼如仪过后,到讲解遗教或工作报告时,他们也就继续抽他那未完的半节叶子烟了。他们这种生活与习惯,简直使我无法适应。[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