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7/11页)

快看!这坑怎么在城墙外面?

不用调查了,“施工队”的数学显然是体育老师教的,居然把距离给量错了,地道离城墙还有好几十米!

爆破计划意外失败,剩下的火药又不够重新爆破,郑成功只好改用“铁桶战术”。这一招靠的是人多势众,技术含量明显低得多,应该不至于再犯低级错误。

漳州告急,刚喘了口气的浙闽总督陈锦又忙活开来,亲率浙江、福建的清军驰援。三月十三日,陈锦援军与郑军遭遇,结果被揍得七荤八素,陈锦只得退到同安城外。五月,陈锦又调马进宝前来增援,壮大声势。

马进宝援兵飞驰而来,郑成功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打开缺口,放他入城!诸将傻眼了:您老人家被震短路了?还嫌漳州这块骨头不够硬?

郑成功莞尔一笑,一语道破天机:“城内人多,粮必乏,外调既迟,内势窘促,破之必矣。”

马进宝的援军进入漳州城后,一下子多了几千张嘴,是嘴就得吃饭,漳州的粮食本来就不多,这下子消耗得更快。

这就是水平!

援军入城后,郑成功收紧“铁桶”,粮食运不进来,马进宝、王邦俊也打不出去,只能这么干耗着。

没过多久,军队、百姓全部断炊,能吃的、不能吃的全吃了个遍,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吃人。“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尸骨山积,秽闻数里”,其状惨不忍睹。

悲剧往往也伴随着喜剧,最具黑色幽默的一幕,发生在漳州城外的陈锦身上。陈锦感到,凭借一己之力已经不足以破解漳州的危局。因此,他一面向清廷请援,一面上蹿下跳干着急。赵本山的小品《策划》有一句台词说:“人一上火,就容易缺心眼儿”,此时陈锦最适合对号入座。

别人缺心眼,大不了折点财、吃点亏,陈锦缺心眼,直接送了命。

——心急火燎的陈锦动辄打骂下人,于七月初七(真会选日子!)被忍无可忍的家奴合谋暗杀。

陈锦意外地挂了,局势并没有任何改变。郑军闻着人肉的香味和死尸的腐臭继续围困着漳州,金砺率领的援军则日夜兼程赶往福建。

九月十九日,金砺大军抵达泉州,会同福建提督杨名高前往漳州救援。

郑成功自知不敌,将围城的兵力收缩到漳州城南高地固守。十月初三,金砺率部发起总攻,郑军溃败,退守海澄,先前占领的南靖、漳浦、平和、诏安等地再次沦陷。

永历七年(1653年)二月,郑成功返回厦门。金砺并不打算就此罢休,而是积极准备进攻海澄、厦门,想趁势给郑成功来个“一锅端”。

五月初一,郑成功亲自到海澄督战。初四,金砺率大军前来,双方在海澄展开激战。在这场攻防战中,大量配备的火铳、火炮成为双方的主力武器,战斗很快进入白热化,这也是史上第一次热兵器的大规模对决。

初七,火器水平偏弱的清军遭遇惨败,金砺退回漳州,不久后被召回北京。郑成功损失也不小,不敢贸然扩大战果,双方在海澄、厦门一带形成僵持。

会师长江!

郑成功在漳州失利返回厦门时,张名振向他提出了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动议:趁清军在南京布防空虚,率水师北上直入长江,“捣其心腹”。

提方案容易,谁来实施?

张名振认为,以“浙系”水师的实力,干这一票没问题!

“浙系”经舟山惨败,一路南下有不少对前途失去信心的人离开,到了厦门又被郑成功搅和一阵,但主力部队损失不大,精华尚存。

张名振需要的,不过是郑成功借些战船,给些粮食,补充些弹药,仅此而已。郑成功兵败漳州,正愁找不到机会报仇。张名振的动议,郑成功认为比较靠谱,欣然应允,给予鼎力支持。

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张名振、张煌言率战船五百余艘、兵士近万人从厦门出发,前往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清军在崇明的守军还是比较强悍的,考虑到“浙系”陆战能力有限,张名振对崇明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将部队分散到崇明附近的沙洲“筑圩耕种”,发展农业生产,为下一步沿长江进军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前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