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5/11页)

——叛徒的无耻,是从来没有底线的!

张济明、吕廷纪的归降对于清军而言,无异于“瞌睡遇到枕头”,因为他们早就想对舟山动手了!

早在永历四年(1650年)九月,清军便开始清剿四明山,为进攻舟山扫除后顾之忧。活动在四明山的都是义师,充其量算“民团”,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靠着钻山沟勉强支撑了几个月之后,义师逐渐被逼入绝境。冯京第被俘遇害,王翊于次年初逃往舟山找王朝先,准备趁清军后方空虚,进取杭州。

王翊抵达舟山时,王朝先已被暗杀,残余势力正在遭到张名振的清算。大家都这么忙,谁有功夫打杭州?

救兵搬不来,王翊只得返回四明山,七月被清军俘获,八月十二日在定海就义,“浙系”在大陆的唯一基地被摧毁。

四明山的抗清武装被清剿后,浙闽总督陈锦开始谋划舟山战役。

经请示清廷,参与舟山战役的部队包括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固山额真刘之源、浙江提督田雄、定海总兵张杰等部,另外还有金衢总兵马进宝、吴淞水师总兵王燝分别从南、北两面率水师参与会剿。

永历五年(1651年)八月中旬,除负责南北夹击的马进宝、王燝外,各陆路兵马已在定海集结,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山雨欲来风满楼,内讧余波未尽的舟山,能撑住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鲁监国、张名振也在抓紧排兵布阵、抵抗强敌。

基于舟山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情的分析判断,鲁监国作出了“正面阻击、运动歼敌”的作战部署。

——定海至舟山的海面由阮进率舟师负责正面阻击;

——刘世勋、张名扬、马泰率三营陆兵防守舟山岛,作为阮进舟师的岸防支援;

——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分别率主力水师运动到舟师附近海面,伺机歼敌,搅乱敌军的进攻节奏。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率主力避敌锋芒,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运动战”、“袭扰战”,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这个作战部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关键的一环——正面的阮进能否顶得住?——这还真不好说,毕竟水师主力都被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带去“打游击”去了。

除此之外,鲁监国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舟山的最高领导者,他亲率主力出去“打游击”,这个作战部署一般人是不知情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屁民”们是相信鲁监国率军偷袭敌人后方,还是会相信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等高层率先逃跑的谣言?——一般情况下,后者在坊间的“可信度”更高!

阮进阻击可能有困难,军心稳定或许有风险,但鲁监国、张名振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在浓雾的掩护下挥师渡海,舟山战役正式爆发。

这场历时十来天的战役,证实了我们先前的担忧并非多余,“浙系”军队在两个关键之处都掉了链子。

首先掉链子的是阮进。与清军正面相遇后,阮进率水师进行了相当顽强的阻击。南明军的单船火力较强,但主力水师都出去“打游击”了,阮进的兵力总体上处于明显劣势。

为了争取战场的主动权,阮进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指挥旗舰跟清军主将金砺的旗舰进行一对一的PK。

清军的水师尚在草创时期,战船火力配备远远不如南明水师,这似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但是,阮进的运气实在是背到家了,一团火球射出去,被对方战船的桅杆弹了回来,把自己的战船给点着了。受伤跳海的阮进被清军擒获,由于伤势过重,于次日殉国。

主将遭遇意外,葬送了正面阻敌的水师,清军乘胜登岸,与三营陆兵激战。

由于鲁监国等高层“不知去向”,舟山岛上的军民人心惶惶。尽管三营统帅奋起抗敌,但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又没有后援与纵深,渐渐陷入绝境。

九月初一,张名扬麾下总兵金允彦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出城投降,舟山的形势更加危急。次日,清军冲破防线,占领舟山。

就在舟山守军奋起阻击强敌时,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的主力水师相继阻击了马进宝、王燝的援军。但是,由于主战场舟山战况不妙,这两次成功的打援并不能改变战局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