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顿(第3/9页)

“川南会战”和“川贵之战”都属于局部性质的军阀混战,除了参战各方有所损失以外,后果还不算太严重。接下来的第三场内战,闹腾得就比较厉害了,这就是发生在川东地区的“朱容藩之乱”。

朱容藩是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的远支后裔,属于皇亲中的“边缘人物”。张献忠攻陷武昌的楚王府后,侥幸逃脱的朱容藩开始浪迹天涯,打着“郡王”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

几年来,他先后骗过左良玉、马士英和大顺军,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总算骗过了丁魁楚,推荐给永历朝廷,朱由榔安排他执掌宗人府。

宗人府是管皇家事务的,算得上是美差了。可如今兵荒马乱,皇亲死的死、逃的逃,这种差事实在没有什么前途。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朱容藩很快就发现了契机——处于“权力真空”的四川!

朱容藩主动请缨,被朝廷委任为总督川东军务,取道湘西的辰州抵达湖北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与流落到此的郧阳守将王光兴碰个正着。

来到施州后,朱容藩重操旧业,打起了“楚王世子、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旗号,继续在川东、鄂西地区招摇撞骗。

朱容藩的鬼把戏还真迷惑了一些人,除了被清军打得晕头转向的王光兴以外,于大海、李占春也深信不疑,老老实实地服从朱容藩的号令。

永历元年(1647年)夏,清军涪州总兵卢光祖携抢掠而来的财物、女子,由重庆顺江而下,妄图打通川鄂水道。朱容藩命令于大海、李占春率部果断拦截,于七月十一日在忠州大败卢光祖,清军残部退回保宁。

初战告捷,朱容藩的胆识愈壮。趁着清军收缩防线,朱容藩带着受蒙蔽的王光兴、李占春、于大海等部,一面在川东、川南地区“收复”失地,一面继续招摇撞骗,忽悠“三谭”、马应试、杨展,还有“摇黄十三家”中的呼九思、景可勤等归附自己。

随着势力不断壮大,朱容藩的野心也急剧膨胀。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羽翼渐丰的朱容藩改忠州为“木定府”,堂而皇之地在川东做起了“楚监国”,公然“另立中央”。

朱容藩“自立”,支持的都是被忽悠的,反对的都是不信邪的,而且大有人在。李乾德、袁韬坚决反对,并击溃了朱容藩派来“清剿”的李占春部。

“愤青”钱邦芑也坚决反对,虽然没有枪杆子,但他有笔杆子。钱邦芑赶紧向朝廷上疏,又将告状的疏稿传阅四川、湘西、鄂西,揭露朱容藩的本来面目。

朱容藩的运气确实太差,堵胤锡、马进忠此时正好撤到施州卫休整。得知这个惊天消息,堵胤锡立即派人前往夔州质询朱容藩:你说说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见到堵胤锡的使者,心虚的朱容藩百般狡辩,却漏洞百出,李占春、于大海、王光兴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了这个“江湖骗子”的当。但是,朱容藩毕竟是皇亲,使者也不是朝廷派来的。朝廷没表态,大家还真拿这个骗子没办法。

不过,朱容藩在夔州、忠州是待不下去了。三月,“朱骗子”卷起铺盖,移驻万县,重金笼络“摇黄十三家”中的白蛟龙、杨秉胤部作为贴身护卫,又联络“三谭”做了靠山,妄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七月,朱容藩手又痒痒了,率部进攻石柱土司。土司向李占春、于大海求援,“受骗者”终于找到收拾“朱骗子”的理由了!

李占春、于大海果断率部救援,二十五日大败朱容藩的军队,活捉白蛟龙,谭文逃回万县,“朱骗子”落荒而逃,最后在云阳被追兵擒杀。

在永历朝廷任命的四川官员中,除了“骗子”朱容藩犯上作乱以外,时任川东北巡抚的李乾德也不是什么好鸟。

“朱容藩之乱”被镇压前后,李乾德亲自导演了四川的第四场内战——“川南大火并”。

永历三年(1649年)初,“摇黄十三家”中的袁韬部“转战”到了川南的富顺。七月,作为川东北巡抚的李乾德也来到富顺。除此之外,原陕西裨将武大定、“摇黄十三家”的呼九思部也先后投奔袁韬。

一群人聚在富顺,虽然身份不同、来路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没饭吃!(俱绝粮,饿死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