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后方(第3/9页)

最后是目标问题。

这个问题不难,张献忠的“政治遗嘱”说得很清楚——“毋为不义”。说得直白一点,所谓“不义”就是向清军投降。所以,大西军不能投降,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投降!

綦江整顿虽然短暂而仓促,但对于危难中的大西军,乃至对全国的抗清形势,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豪格穷追猛打,孙可望迅速从綦江南下,抵达四川遵义府(今属贵州),一路上“秋毫无犯”,深受百姓欢迎,綦江整顿初见成效。

随后,孙可望率大西军渡过乌江,进入贵州境内,并一举攻克省会贵阳,贵州按察使张耀、布政司参议曾益、都指挥使陈瑞征逃往定番州(今贵州惠水)。二月十二日,艾能奇率部攻克定番,南明在贵州的官方势力被摧毁。

在明朝时期,贵州地盘并不大,今天的遵义、毕节、威宁等地当时都属于四川管辖,而且南明在贵州的兵力极其薄弱。孙可望占领贵阳,很大程度上已经控制了贵州。

更重要的是,豪格一路追到遵义,连乌江都没过,直接“班师凯旋”了。——孙可望不是在贵阳吗,怎么能“凯旋”呢?

不是豪格不想继续打,而是没法打。——四川多年战乱,再加上张献忠胡搞,经济生产破坏相当严重,清军的后勤补给极其困难,总不能让几万大军饿着肚子打仗吧?

豪格撤回北京,吴三桂撤到陕西汉中,留下王遵坦、李国英俩人镇守四川,孙可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

正当孙可望准备立足贵州、谋求发展时,西面的云南来了一个人,让孙可望改变了初衷。

这个人是云南石屏土司龙在田派来的使者。崇祯时期,龙在田的“土兵”曾被朝廷调到湖北襄阳、郧阳一带“剿贼”。张献忠在谷城接受“招安”后,与龙在田来往密切。如今云南陷入混乱,龙在田得知大西军南下贵州,自然想到派人来搬救兵。

使者向孙可望介绍了云南近年来的情况,从吾必奎叛乱到沙定洲叛乱,云南实际上已经陷入内乱之中,迫切需要大西军出手相助。

孙可望得知云南的情形,敏锐地感觉到大西军可以在云南建立更加稳固的根据地。云南地域广阔,位置偏远,比狭小的贵州要好得多。

打定主意之后,孙可望一面派间谍进入云南探查,并四处散布假消息,声称沐天波夫人焦氏的家族武装不日将入滇复仇,一面紧锣密鼓地进行出师前的准备。

由于孙可望打着“焦氏复仇武装”的旗号,云南人信以为真,“延颈望之”。从贵阳开赴云南,大西军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云贵人民深信,一路俱如此传播,故贼兵所至,悉开门降,长驱而来,全无梗阻。)

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二十五日,孙可望率大西军攻克平彝(今云南富源),进入云南境内。跟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西军相比,云南的“土兵”充其量就是“民团”,孙可望一路势如破竹,二十九日便进抵曲靖府,俘获已归附沙定洲的云南巡按御史罗国献。

攻克曲靖,昆明的东大门洞开,但孙可望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折向滇南,直捣沙定洲的老巢阿迷州(今云南开远),一下子干掉沙定洲调来的一千多援军。

归功于间谍的虚假宣传,云南人深信孙可望的部队是焦氏的家族武装。“三人言虎”,再加上孙可望放着眼前的昆明不打,却轻车熟路地打阿迷州(其实是龙在田派人做的向导),让沙定洲也对这支大军的“焦氏家族武装”的身份深信不疑。

沙定洲认定对方确实是来复仇的,而且熟悉云南的地皮,否则怎么可能一进门就打阿迷州。既然来者不善,沙定洲决定暂避锋芒、走为上计。四月十八日,沙定洲弃守昆明,逃回蒙自。

大学士王锡衮被准备逃跑的沙定洲剁了,“识时务”的吴兆元保住了老命,继续留在昆明,准备迎接新主子。但是,嗅觉灵敏的吴兆元很快就发现不对劲,到云南平乱的不是什么“焦氏家族武装”,而是几年前自己跟着沐天波千防万防的大西军!

真是防不胜防,大西军竟然趁乱入滇。

醒悟之后,吴兆元头都大了:龙在田,你个王八蛋,这不是招虎赶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