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后方(第2/9页)
随后,沙定洲一面派兵攻取云南各地,一面对云南的“流官”威逼利诱,迫其归附。沙定洲还胁迫云南巡抚吴兆元向隆武朝廷上疏,诬告沐天波谋反,并提议由自己代替沐家接管云南。(天波反,定洲讨平之,宜以代镇云南。)
沙定洲担心隆武皇帝朱聿键看出破绽,又伪造大学士王锡衮(云南禄丰人,至昆明时遭沙定洲软禁)的印信,向隆武朝廷提供伪证。
由于距离太遥远,再加上自己又是“泥菩萨过河”,朱聿键没能力也没兴趣明察秋毫。隆武朝廷同意了沙定洲的无理要求,并发出“扫除沐天波”的谕旨。后来,事情的真相终于辗转传到福州,被忽悠的朱聿键深感鞭长莫及,实在是无可奈何,索性“置而不问”。
从此,除了沐天波控制着楚雄以西地区,云南大部已成为沙定洲的天下。
半路杀出个孙可望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沐天波终于盼来了“救星”——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
孙可望,陕西米脂人,“屌丝”出身(一无赖子),早年跟随张献忠造反,因“狡黠善伺人意”,深得张献忠的喜爱,收其为“义子”,又封平东将军。除了孙可望以外,张献忠还收有安西将军李定国、定北将军艾能奇、抚南将军刘文秀三名“义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接受“招安”的张献忠再次反水,率部入川,并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隆武二年(1646年),多尔衮派豪格、吴三桂率大军经陕西入川,清剿大西政权。十一月二十七日,正率部转移的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阵亡。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但与大顺军不同,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位“义子”兼悍将很快便达成了共识:要想度过难关,必须加强领导。大家一致推举年长的孙可望为“盟主”,与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组成一个“领导集体”,率领危难中的大西军残部突出重围。(议推可望为主,凡事听其号令。)
新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产生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哪里去?
由于豪格、吴三桂的攻势太猛,继续待在四川无异于送死,孙可望决定挥师向南,撤往南明辖区内兵力薄弱的贵州。
孙可望率四万残部从西充南下,经重庆府时遭遇南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凭借人多势众,孙可望率部冲杀南明军队防线,击毙主将曾英,顺利渡过长江天险。
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稍有喘息时机的孙可望在綦江集结部队,开始对大西军进行整顿。
这都什么时候了,逃跑还嫌腿短,哪有闲工夫整顿?
——其实不然,越是危难时刻,整顿越是必要。
大西军冲出了重围,但依然面临一个严重而迫切的问题:去哪里发展?怎么发展?
去哪里发展的问题,孙可望在掌权之初便已经解决了,答案是地处四川南面的贵州。现时的问题是怎么发展,具体地说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先说“举旗”问题,大西政权的旗号到底还要不要?
张献忠弃守成都率部转战时,曾给孙可望留下一个“政治遗嘱”:“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既然有张献忠的遗嘱,“举旗”问题应该有答案:取消大西政权,与南明政权合作。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顺军残部投靠何腾蛟的遭遇,我们是见识过的。南明政权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始终视大顺军、大西军为“流贼”和“仇敌”。
合作?谈何容易!
尽管南明政权中不乏堵胤锡这样的开明政治家,但主流思想依然是“平寇抗清”。
“我本将心向明月”,朝廷却要代表明月消灭我。“归明”的道路,目前还走不通,大西政权的旗号有必要再打下去(不然只有打白旗了),但可以伺机灵活处理。
再说“路线”问题,主要是指治民政策方面。
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争议颇多,清朝编撰的史料又多有污蔑、夸张之辞,什么屎盆子都往老张头上扣。不过,大西政权偏于严酷、残暴的统治却是不争的事实,四川百姓遭遇的劫难也是耸人听闻的。大西军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孙可望认为必须改弦更张,采取亲民的政策,注意笼络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