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争(第4/8页)

南明军队能打吗?那为什么清军用两个半月就能横扫江淮?

阎应元仰天长啸:苍天啊,这到底是为什么?

回答其实很简单,刘泽清率领二十三万军队向清军投降,就能告诉我们这个答案。二十三万,比多铎、阿济格、准塔三路大军的兵力总和还要多!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贪生怕死,也有人义无反顾;有人卑躬屈膝,也有人刚直不阿;有人认贼作父,也有人忠贞不屈。

义无反顾、刚直不阿、忠贞不屈的人受人景仰、流芳百世,贪生怕死、卑躬屈膝、认贼作父的人遭人唾弃、遗臭万年!或许,这就是答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阎应元毕竟不是神仙,义军也绝非天兵天将,江阴小城创造的神话,很快就要谢幕了。

此时的孤城江阴,没有人会表示质疑,这将是他们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佳节。他们没有援兵,但他们决意抗争到底,为了信念,更是为了尊严!

八月二十日,清军在城外集中两百门大炮,集中火力攻击江阴城东北角,城墙损毁严重,难以修复。

次日,大雨滂沱,遭炮击后的城墙又受到暴雨冲刷,祥符寺附近的城墙垮塌。清军在炮火和烟雾的掩护下,跨过护城河,穿过损毁的城墙攻入城内。阎应元、陈明遇率领义军转入巷战,又歼灭清军数千人。

经过一日激战,阎应元、陈明遇壮烈殉国,义军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

恼羞成怒的博洛下令屠城三日,全城十万人或战死,或遭屠杀,仅五十三人幸免于难。

根据《江阴野史》记载,时人为江阴百姓的义举写了一副对联: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阴,值得后人铭记!

嘉定三屠

江阴正在顽强抗争时,二百里外的嘉定也没有闲着。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四日,嘉定正式归附清廷,新知县张维熙在二十四日到任。此后被前明嘉定总兵吴志葵搅和了一阵子,到闰六月十二日才开始按照清廷的律令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在此之前,嘉定人已经狠狠地憋了一口气,这口气源自降将李成栋。

李成栋原本是高杰的部下,高杰把李自成的老婆拐走后,李成栋也跟着领导投奔了政府,弘光时期被任命为徐州总兵。准塔的东路大军攻击徐州时,李成栋带着高杰遗孀弃城而逃,不久后向清军投降。

闰六月初七,李成栋奉命率部开赴吴淞,路过嘉定境内的新泾镇。李成栋手下的士兵贼性不改,大肆奸淫掳掠,致使七名妇女当场死亡。初八,李成栋又亲率两千士兵在嘉定城东抢掠。初九,李成栋部按计划开往吴淞,但时值大旱,水位较浅,只得留下三百人看守兵船,领头的是部将梁得胜。

“剃发令”强行颁布后,嘉定百姓心中的怒气终于在瞬间迸发,自发组织起义师,并推举隐居在嘉定的黄淳耀(崇祯十六年进士,原都察院观政)、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原浙江参政)为首领,举起了抗清的义旗。

跟江阴不太一样,嘉定义师刚开始并没有去捉拿知县张维熙,而是奔着河边跑去,找李成栋留下的兵船报仇雪恨。梁得胜区区三百人,根本不是上万义师的对手,一眨眼就被干掉八十多个,船只、财物全部被焚毁,梁得胜狼狈逃往吴淞向李成栋报告。

李成栋得知消息,气得干跳脚,但又不敢去救,因为自己手上也就这么点人,只有跑到太仓去求援。

十五日,去太仓搬救兵的李成栋跑到罗店,又遭到义师追杀,损失相当惨重。李成栋不敢在义师面前耍横,只有一路欺负老百姓泄愤。

溃逃的李成栋搬救兵去了,黄淳耀、侯峒曾开始部署嘉定城防,并打出了“嘉定恢剿义师”的旗号,采取分兵守城门的策略,阻击来犯的清军。

二十四日,李成栋派弟弟李成林再赴太仓求救,在北门仓桥遭义师炮击,李成林被当场炸死。七月初三,太仓援军总算到了,恼羞成怒的李成栋开始对嘉定进行不分昼夜的炮击,嘉定城墙质量不高,损毁非常严重。

跟江阴最后的情况差不多,清军炮击的次日又下起暴雨,受损的城墙开始垮塌,清军趁机从东门破城而入,黄淳耀、侯峒曾在激战中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