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第2/3页)

高力士知道时机成熟,“他就是个北门的奴才,官位太高,气焰太盛。现在北门的一帮人联合起来,在陛下面前左右朝政,这伙人都是一心的,不早日除去,必生大患!”

李隆基陷入了思索,“此事如若泄露,恐怕要生变故。”

高力士道:“贬毛仲去外地,同党分别到别处去,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后头的事,还不都是陛下说了算!”

李隆基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月,王毛仲被贬为了瀼州(广西上思)别驾,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同党,分别贬为了地方参军,其余因为阿谀奉承而连坐的多达几十人。

王毛仲的死期到了,他不能继续活下去。走到永州(湖南永州)的时候,一匹快马追上了他——他被赐死了。恬不知耻,这个词的实际意思就是,先前依附王毛仲的人,一下失去了强大的靠山,转而依附高力士。而高力士也不拒绝这帮人的巴结,一个也不得罪,露出一脸欠揍的表情。

宦官高力士欠揍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些官员为了让高力士觉得自己是个爷们儿,专门喊他哥(也有的喊翁或爷)。

第二,高力士母亲去世,无数官员跑到他老娘坟头大哭,比死了亲娘还痛苦(如果情况允许,他们一定直接喊娘)。

第三,高力士十分低调,从不嚣张,还经常给李隆基提谏言,把皇帝往正路上拐,所以李隆基一直很喜欢他。

第四,满朝文武都知道高力士不坏,还能办实事,说到做到,张九龄、宋璟等正直之士也很喜欢他。

总结完毕,结论:高力士是个不很坏的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封禅泰山后,大唐进入了开元全盛日,公私富庶无比,百姓丰衣足食,人口众多,文化灿烂,吸引来了无数外来移民。人不断地死,宇文融死了,王毛仲死了,裴光庭也死了。等裴光庭死后,李隆基决定废除裴光庭的政策,废除他的政策,就一定要先找个顶替他工作的人。李隆基问萧嵩,萧嵩先生先抒发了一下个人的感情,然后又开诚布公地对右散骑常侍王丘进行了口头表扬。

介绍一下,王丘,萧嵩的好友。

这说明,萧嵩和陆象先一样,举贤不避亲。后来故事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王丘不喜欢因为私情而得到提拔,最起码也得避嫌,他听说萧嵩推荐自己后,立刻出现在了萧嵩的面前。王丘的主要任务是劝萧嵩放弃推荐自己,转而推荐右丞韩休,是的,就是那个经常躲在别人后头不说话的人。

萧嵩问:“他有什么特点?”

王丘曰:“他的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品行方正,只顾着搞好工作,从来不想着升官发财。”

萧嵩顺承了王丘的美意,在李隆基面前推荐了这个名叫韩休的人。

几日后,李隆基就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一开始,萧嵩以为自己找对了人,因为韩休总是接受自己的意见,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工作,大家不疼不痒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你提意见我接受,日子过得还算好。但仅仅过了几天,萧嵩就发现了一个令人气愤的现象。所有人都对韩休这个不怒而威的新人充满了敬意和害怕,连皇帝也不例外。

萧嵩发现,一旦自己作的决策不符合规范,韩休肯定跳出来横加指责。此人从来不肯让步,让自己很难看。萧嵩开始怕了,开始讨厌韩休。一位中书省的最高长官,竟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小子处处受制,怎么会不让人恼怒?不过,萧嵩还是忍了,讨厌归讨厌,他知道自己干不过韩休。

韩休就是韩休,到了自己位置上真就玩命工作,屡屡给李隆基上谏。这段时间,李隆基喜欢工作之余在后苑游玩,也喜欢开个不大不小的宴会。宴会嘛,必然有不合规矩的地方,比方说君臣打闹,妃子调情。此时的李隆基都得四顾张望,看看韩休有没有来。他喜欢神经兮兮地问左右:“韩休知道咱在这儿吃饭不?”

左右如果说知道,李隆基接着就会跳起来宣布散会。但一般人家都说不知道,李隆基也就长舒一口气,安心吃上两口。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吃上两口,因为第三口还没吃,韩休的谏疏就已经飞快地写好,由专人送到了李隆基的面前(言终,谏疏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