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黑暗与光明(第3/10页)

然而,李广利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卫律不过是一道卡,一只鱼饵,大猎杀还隐藏在前方的深水中。可是他能不能一路打到郅居水以前,像当年霍去病一样,将匈奴老巢都抄得精精光光?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很简单,他不是卫青,更不是霍去病。他和别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于是乎,李广利就在犹豫,是不是该见好就收了呢?

李广利是这样想的,跟着他出来混的人,也是这样想的。没办法,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对于李广利这等船主,其技术烂到什么程度,他们可能不知道。但是其技术“好”到什么程度,他们基本上是心知肚明的。

既然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是不是该撤了呢?当李广利还在观望时,突然地从长安传来一个坏消息,将李广利抽身而退的计划,全都打乱了。

对李广利来说,长安传来的坏消息,不亚于旱地惊雷,将他彻底雷倒了。事实上,雷倒还不算啥,可怕的是极有可能将他光明的军事混混生涯雷灭了。更可怕的还有,一人受雷,全家遭殃。一家人都要跟着他抬腿登天去了。

雷李广利的人,是刘彻。刘彻之所以将李广利轰得如此惨烈,是因为这个外戚做了一件该遭天诛地灭的事。此事就是他和丞相刘屈氂准备联手搞掉对手,把昌邑王刘髆弄成皇帝接班人——太子。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阴谋败露,刘屈氂被杀。

李广利怎么跟刘屈氂对上暗号的?要从此次刘彻发兵攻打匈奴前说起。

那时,李广利还没来得及替刘髆策划抢太子位一事,没想到领导就派他出差了。还好,大军出发前,丞相刘屈氂为李广利送行,一直送到长安城北的渭水大桥。于是,李广利逮到这个天大的机会,跟刘屈氂说了一句话。

原话如下: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

如果将此话添油加醋地说开去,大约意思就是,刘据死了,太子位还空着。本来我还想和你联手,替我们家昌邑王抢太子位。但没想到皇帝派我出差,还不知道啥时能回来。然而事情又急,所以只好托您老人家帮帮忙,替我向陛下请立昌邑王为太子。你要想想,有朝一天昌邑王当上皇帝了,还能少你老人家的好处吗?

刘屈氂一听,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李广利就知道姓刘的会跟他合作。要知道,旧的去了,新的是必须来的。既然新太子是一定要立起来,自家亲戚当然是首席人选。然而李广利怎么也没想到,他还没离开长安几天,就听说刘屈氂将事情办砸了。

李广利还听说,刘屈氂死得很惨。先是被装进车里,一路示众到闹市,最后才被斩首。还有,连丞相夫人也不能幸免,被拉到长安八大街之一的华阳街,斩首。

刘屈氂被定的死罪有两项:玩弄巫蛊,诅咒皇上;伙同李广利,准备拥护昌邑王为太子,大不逆。此两罪,经有关部门查证,果有其事,没有半点水分。

而刘屈氂阴谋败露,是因为被人告了。告他的人是皇宫少府所属的一个内部官。也不知道刘屈氂跟人家有仇,还是人家看他不顺眼,一不小心就被人家从后面捅了一刀。

二 一念之间,人鬼两分

我认为,刘屈氂之死,不但符合了他自身命运发展的特点,而且符合阶级斗争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当初,刘屈氂一听说太子刘据发兵闹事,二话不说,拔腿就跑,连丞相印都不要了。由此事可以看出,刘屈氂是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心理素质一点都不过硬的人。

如果将刘屈氂和他之前任过丞相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他的能力,或者是政治资本和声望,都应该是倒数第一。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的。在刘彻主政时代,哪个丞相能力比他差过?

纵观诸位前辈丞相,姓刘的应该知道,窦婴是怎么死的,公孙贺又是怎么死的。人家曾经建功立业,牛哄哄,仍然照死不误。像他这么一个心理素质不过硬,政绩没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人,还要帮倒忙添乱,刘彻不整死他,还有天理可讲吗?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没有充分认识自我的人,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人。这只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