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匈奴(第13/14页)

刘邦之所以信服娄敬这番和亲高论,其中原因,可以找出一大堆,更可以写成好几万字洋洋洒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但是,其归结起来大约有以下两条:

其一,刘邦曾经尝到甜头。鸿门宴前晚,正因为他和项伯约为婚姻,项伯之后才一次次地护救他。只要是人,总有个毛病,不怕结仇,就怕不会扯关系,尤其是扯上辈分关系和血缘关系。只要有关系,那么多大的仇恨就算不能一时化解,亦能被逐渐融解。

其二,刘邦已经老了。他今年已经五十九岁了,经不起多少战争岁月的折腾了。娄敬说得没错,不要说战士厌战,就是刘邦本人也厌倦不已。天下初定,国内还危机四伏,从楚王韩信及韩王信两例来看,这些异姓王都是不太可靠的,他还想多留些精力对付剩下的那几个异姓王。要攘外,必先安内。所以与匈奴之战,能少打就少打,最好是不打,保持僵持局面,待时机成熟,再收拾他们也不迟。

娄敬之见并非完美无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娄敬发明了一条缓解汉人与西北敌对抗的千古外交策略。事实证明,这是一招漂亮的权宜之计。

六 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让汉人最骄傲的就是汉唐,让人最郁闷的就是宋朝。然而,汉唐之气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长年实施和亲政策下创造出来的。宋朝一直拒绝和亲,誓死护卫脸面工程,结果被群狼攻击,国家越打越小,最后还被活活吞了去!

趋利避害,永远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的共同追求。刘邦貌似无奈,实则勇气可佳。舍小家,利大家,国难当前,就算舍小家救不了大家,但敢于去尝试一条可能性的和解之路,这不也值得千秋赞颂吗?

由此看,和亲不是耻辱,下嫁并不可悲。丧失魄力,胸怀狭窄,才是最耻辱和最可悲的。

刘邦于是下定主意,就去找吕雉阿姨谈话。吕雉一听,泪水马上就像洪水滔天奔泄而出,并且使出了女人的绝招哭诉道:

匈奴遥远,冒顿如同禽兽,你把我女儿往他身上推,不就等于往虎口扔吗?

吕雉阿姨这么一哭一闹,刘邦的心思竟然全乱了。

刘邦想想,多年以来,他似乎就没认真关心过他这个女儿。当亭长时是忙工作,忙喝酒,忙泡妞,孩子都只能爬在地上玩土堆,看着妈妈一人在地里劳作。后来打天下,则是忙打仗,忙逃命,忙踢人,长期漂流在外,似乎也没怎么跟女儿说过几句话,交个几次流。如今,国家有事,竟然就要把她当一个陌生人踢出中原,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呢?

是啊,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我必须做一个负责任的皇帝。下嫁女儿,有可能暂时笼络住冒顿,也有可能折了女儿,又赔了江山。问题是,当前除了和亲,没有更好的节约国家成本的办法。再有,我也没有第二个女儿,娄敬又说一定要亲生女儿才行,此种形势之下,你叫我要国家,还是要女儿?

这么一说,那就非得鲁元公主下地狱了?

不!

吕雉拭去眼泪,又对刘邦说道:大汉是你打下来的,要下地狱,也轮不到天子家。

刘邦问吕雉:请问,鲁元公主不下地狱,那谁下?

吕雉:天下有的是女人,除我家女儿外,你爱找谁都行!

刘邦:你这人真是,讲点道理行不行?

吕雉:我深深地爱我女儿,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她,这算不算是道理?

刘邦真是没辙了。这下怎么办呢,难道非得找个替死鬼,吕雉才能罢休?

不安吕雉,难攘冒顿了。刘邦想来想去,只好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冒险找人顶替鲁元公主下嫁匈奴!

就这么定了,就算打猎也得扔个诱饵,不能因此白白折送鲁元于虎口之中。

公元前198年,冬天。

刘邦派人秘密到民间寻到一女子,并且宣称其就是嫡长公主,准备嫁冒顿为妻。娄敬只好带着这个替死鬼及一大堆厚礼出发了,他月初出发,月底就回到洛阳。娄敬不辱使命,不但带回了停战的消息,还带回两国的契约。

对于我们,或许不关心娄敬签的是什么约。但是这个东西对刘邦来说,那简直是命根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汉朝以宗室公主嫁单于为阏氏,每年赠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食物给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