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终于,当上皇帝了(第5/10页)
诸位说得似乎也很在理,这下轮到刘邦为难了。两地都是一个好,到底迁还是不迁?
刘邦只好转头去请教张良,问大师意下如何。
恰恰是,张良的意见跟娄敬相同,他对刘邦说道:
诸将们说得也没错,洛阳城是有以上优点。可是,洛阳城这个地盘太小了,土地又不肥沃,农作物产量少。同时,洛阳城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同时对它发动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则不然,北西南三面都有群山包围,形成天然屏障,只要控制好东面,就可控制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固若金汤。所以说,娄敬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张良这番良言,真可让刘邦大受启发。娄敬乃天降之才,不用多说了,就按他的议案去办。于是,刘邦当即下令迁都,而且立即出发。
刘邦够猛,他就是要果断出击,不让诸将唧唧歪歪,拖泥带水。同时,刘邦之所以如此迅速行动,还因为他早看出了诸将的心理障碍。
因为,诸将皆是山东(崤山以东)之人,哪个不想留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哪个又愿意去那个山不熟、水不习的异乡蹲一辈子?
这下子,诸将们想争辩都没机会了,因为刘邦已经主动出发了,没人不敢不学着点。于是,刘邦成功迁都关中,定都长安。
于是,娄敬因上奏迁都有功,被封为郎中,同时,赐姓刘氏。从此,娄敬又多了一个名字——刘敬。他,继郦食其之后,只凭着一根柔软之舌和一个智慧的头颅,又创造了一个贫寒之士飞天的神话。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四 没落的韩信
公元前202年,六月九日,刘邦又下令大赦。
此次大赦,缘于迁都成功。这就如我们普通人家搬了新家,放了一个大鞭炮,以此表示庆贺,除此之外,别无他意。然而,七月鞭炮刚响完,汉朝就遭到了第一个异姓王的背叛,他就是燕王臧荼。
这个臧荼,最先不过是韩广属下一员大将。那时项羽发兵救赵击打王离时,他是其中功臣之一,后来又随项羽入关,项羽便把韩广从燕王的位置上掀下,换上臧荼。韩广改封为辽东王,但是韩广嫌弃辽东山高水远、天寒地冻,不肯就国赴位,臧荼为防止韩广再夺回燕王之位,干脆就把他杀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人知道臧荼为何而反,事先竟然连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说明他皮痒欠揍。难道不是吗?他迟不反,早不反,偏偏在大家都渴望和平安定的时候反,那不是跟一只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吗?
既然有人欠打,那就一次把他打个够。
七月的一天,刘邦亲自率兵出征。两个月后,搞定燕国,臧荼被虏,刘邦把他的燕王帽摘下,重新戴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就是与刘邦同穿一条裤裆长大的卢绾同志。
卢绾,丰邑人也,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母和刘太公的关系本来就好,哪知道两家后来生卢绾和刘邦竟然在同月同日,于是乡亲们宰羊抬酒,庆祝两家。待俩兄弟长大后,大约是读私塾时,刘邦和卢绾又结为拜把兄弟,乡亲们再次宰羊抬酒,表示庆祝。从此之后,卢绾就成了刘邦的一条尾巴,刘邦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月亮走,我也走,形影不离,同甘共苦,一直到如今。
项羽死后,刘邦本来想也给卢绾封个什么王,但是卢绾战功又不如韩信等七个异姓王显著,怕诸将说闲话,只好暂时忍之,封卢绾为长安侯。没想到,这个臧荼造反,恰好就成了卢绾的铺路石,刘邦决定让卢绾填燕王这个肥缺。
当然,在封王之前,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刘邦下诏:燕王之位空缺,我想提个功劳大的人去当王,你们给我推荐个人吧。
论功劳,当然是萧何和曹参大。但论关系,他们俩跟卢绾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了。除了卢绾外,没有一个人敢随便进入刘邦的卧室,更没人敢随便进入刘邦厨房拿起筷子就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