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飘浮的神灵(第32/55页)
他们说,只要他们往一个方向一指,喊:火!于是就着火了。又喊:止!火就熄灭了。洋人的军队已经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准备进攻北京的时候,义和团们宣称他们可以让渤海的海水瞬间干枯,从而令洋人的军舰搁浅:“大沽口外长一土龙,纵横数十丈,海翻见底,洋船皆不得进。”(黄曾源:《义和团事实》,载《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天津战斗的时候,洋人的枪炮实在是厉害,义和团首领向帝国政府保证,说可以将洋人的枪炮“闭住”,但是只能“闭住六天”。
他们说他们和洋人的战斗是“神”与“鬼”的战斗:“洋兵与拳民交战,拳众只作揖,不动步,即能前进。作一揖,进数百步,作三揖,即与洋兵接,洋兵不及开枪,身已被刃。”而在西方记者的记述中,义和团的农民们面对洋人正规军队的时候,其前赴后继的场面确实让洋人们胆战心惊,因为这些中国农民“舞蹈般”地冲上来,毫无惧色,“他们真的相信他们的肉体是永恒的。”
甚至义和团的农民们还认为自己既然是“神”,就拥有了“万宝囊”之类的神仙之物,这种想像完全是极度的饥饿和贫穷导致的幻觉:
初神拳之将起也,夸诩神奇,谓人各携米一囊,囊仅二三寸许,饥时,撮数粒纳口内,便不饥。又云,人怀馒首数枚,任取一枚啖之,但留少许纳怀内,饥时再探取,仍一完好馒首矣。老师按人给钱二百,随意用去,但不使罄,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侨析生:《京津拳匪纪略》。)
口袋里只要留下米的“种子”,米就会自动繁殖;只要不把馒头吃完,留下的一口一会儿就会变成另一个完整的馒头。至于钱,只要不花完,就可以“生钱”。这简直是儿童们幻想的“宝葫芦”,是中国神话戏剧的典型情节。
更神奇的是,义和团的一个组织,叫做“沙锅照”。这个组织的成员“自成一队,人挟沙锅一具”,义和团员们需要吃饭的时候,其成员便生火做饭。奇怪的是,小小的一个沙锅,里面的米饭竟然“可使百人饱餐而不尽”。(同上)
而女义和团“红灯照”则飘然如神到“呼风唤火”的程度。“有见之者,如风筝之悬灯,或东或西,其行如飞。游弋半空,起火之媒,城内外交通及教民之屋,相继起火。”(杨典诰:《庚子大事记》,载《庚子纪事》。)
当这种“神仙附体”的戏剧表演达到极至的时候,义和团与洋人军队的交战与其说是正规的战斗,不如说是世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头脑在用想像力交战。
对于义和团农民们“神仙附体"”的传说,帝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大员们有的将信将疑,有的坚信不疑。
帝国的高级军官袁世凯就检验了一次。袁世凯是一个相信符咒之说的人,也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请来了义和团的一位大法师,这位大法师在袁世凯面前真的对射向他的枪弹毫无畏惧,并且真的毫发无损。袁世凯有点相信了,于是选了个吉利日子,召集军官们集体观看。但是,有的军官坚决不信,坚持让大法师签下“假设身死勿论”的手证。果然,30支枪齐放,大法师什么事也没有,仅仅是“轻弹”了一下“尘灰”而已。袁世凯兴奋之极,于是拿起一支德国造的手枪亲自朝大法师开枪了,谁料,大法师仰面倒下。大家以为这是大法师的“法术”或者是幽默,等了一会儿,没有动静,过去一看,大法师死了——“肚子上一个洞”。
“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从义和团的这句歌谣就可以看出来,所谓子弹打不死,指的是中国土造的散装火药——一种前膛装沙弹的枪,距离稍微远一点,几乎没有杀伤力。而洋人制造的枪,已经是发射弹丸的了。帝国正规军中的“盛军”军官们就在一次这样的检验中揭穿了义和团“法术”的真相。他们听说义和团不但“刀枪不入”,而且能够把射向自己的子弹当空抓住。军官们死也不信。经过检验,发现义和团们简直就是在玩杂技。原来,义和团们表演“法术”的“国产”枪里,装的甚至不是铁砂,而是泥做的“子弹”,不但“用力一按,立刻粉碎”,而且只要一出膛,“即化烟尘”。知道了这个秘密的军官们不直接揭穿,而是在检验“法术”时,偷偷地把真的“铁子”装进了枪,结果枪一响,接受检验的五名义和团团员当时就倒下了三个。而义和团们表演“手抓子弹”时,是事先把“铁子”藏在了手里,“铁子”被手攥热,观者以为这是刚从枪里发射出来的。